《荒原之恋》这部书,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作品在艺术结构上是非常“文学的”,具有自己的特色。它写的固然是独山子的创业史,但它是以人的命运来写的,是以人的命运来贯穿全篇的,而且不是一般的人物命运,是跨国的跨民族的:一个中国男人和一个俄罗斯女人,展开来以后便显得很有张力,且大出我们的意外。写油矿的创业史,写工业化的大工程,空间和路径很多,这部作品走的这个路子我却没有想到,居然以一个跨国恋结构和支撑一部写工业化的长篇,以漫长动荡的中苏关系史为背景,包括人物的命运的奇变、故事情节的复杂纠结,来精心构思布局。这种构思我比较肯定,这种构思奠定了这部作品的独特性——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第二,作者注意到了重在写人的历史,而不是写时间过程的历史,我觉得这一点也非常重要。李长庚这个人物是站住了。怎么看这个人,他还有没有复杂的性格,有没有丰富的经历,是需要做些探索的。现在看,这个人物绝对充满了极为传奇的色彩,闯关东、进苏联、救爱莲、除强暴,他从小练过武功,这武功在关键时刻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见义勇为,被土匪裹挟,不久参加了卫国战争,回国后在独山子的建设中立下了功勋。抓准了主要人物和主要的贯穿线索,也就保证了作品的基本成功。作者没有乱写一堆人,也没有被事件所缠绕,或陷于事件的重复无法挣脱,他是聪明的,写李长庚的历史、李长庚的形象栩栩如生,而且他的“站得住”是在真实的生活基础上的。比如作品写到这么几个地方:一是与苏联专家的关系,和中苏共同建设独山子油田的往事,这个真实过程,他尽可能在还原其真相,尤其是普通科技人员的贡献,苏联专家中有些人如何真诚地帮助建设油田,如沙德罗夫、雅可夫斯基等,还是很真实的。他们回国以后已不被信任,甚至遭到了当局的审查、迫害,命运都不好。作者有一句话非常棒,他说:“社会的悲欢不是以国度来衡量的,在这边发生的,在那边也会发生。”我觉得不错,这个点他抓得好。我认为比较接近真实,当然我们对俄罗斯了解不多,对中苏关系复杂的历史怎么看是另一回事,他的描写基本上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描写,比较贴近真实,对于一个年轻作家来说,对那段历史的还原能够做到现在这种程度已经相当不易了。
第三,这部作品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它对“文革”的描写比较深入,比较充分,比较真实。李长庚受到迫害,他的儿子原来叫李凡,后来不得不改名李保国,重要的是李保国12岁的时候,他要承担那么大的精神压力,去揭发父亲。或许这不叫背叛,但对他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这样的描写是深刻的。当时那些中学生的斗争,比如赵金虎对李保国的迫害、很阴险的挑拨,别看只是中学生,有些做法也是非人道的,当时就是这样,“文革”就是这样。对“文革”的描写,特别是对李长庚的拷打审问,李长庚的回答问题,其所显示的英雄本色,没有什么夸张,作者能拟出来,也难得。我们都是经历过“文革”的,对谢耀德这个年轻作家来讲,对“文革”的还原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总而言之,他写独山子的历史,没有满足一种外在的历史,而是进入了人的历史,如果再能进入人的心灵,建立更深刻的心理描写和心理刻画,那这部书就不得了了。现在他围绕塑造一个人而推及一个油矿的历史,是艺术化的途径。
第四,我有一个感觉,可能属于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我读整部书时,发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贯穿性主题,那就是“爱情与忠诚”,或者叫“忠诚与爱情”。这是这部书重要的一个主题。这点读者可能也注意到了,比如写到李长庚和袁萧然的关系,我觉得袁萧然简直跟一个侠女一样,她始终关注、敬爱着李长庚,李长庚脑梗以后,是她护理他。文化大革命中,她承担了很多污名,被当作破鞋拉出去游街,但她依然不顾一切地保护李长庚,包括他的孩子。这个女性是高尚的。在苏联的爱莲和依克莱姆的微妙关系写得也很精彩,依克莱姆人很善良,但后来经常酗酒,变成酒鬼,清醒的时候人性十足,喝酒之后就丧失了人性,这段历史叙述难度很大,作者却能够写出来。当时的情景下,爱莲是不会嫁给依克莱姆的,将他的求婚也推到了一边。还有李保国、月月、赵金凤之间的微妙关系,他们的关系中都关涉到爱与忠诚,一个人要懂得忠诚,而且要相信,美好的爱情是存在的。这个主题对于今天的人们仍非常重要,要相信,尽管稀少,但人间有真情,人间有高情厚意。这种感人的东西是有的,看到最后,妮莎的女儿也就是爱莲的外孙女和李保国的儿子也就是李长庚的孙子在阿拉木图相认的场面就相当感人,不夸张地说,有催人泪下之力。所以说,爱与忠诚这个主题使作品变得比较饱满,我觉得有三样东西:一是用命运来结构作品,二是用人的历史来带动油矿的历史,三是用爱情与忠诚来表现人性和人类之爱,成为这部作品值得肯定的主要方面。
在时代和个人命运纠缠方面,作者是有心得的。时间跨度相当长,包括他对东欧剧变以及后来苏联的变化,叙述大体上不离谱。我还佩服作家对这两个国家政治变化历史发展的研究没有失去分寸,如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政治情况,把笔墨伸展到我们一般常见的之外,就跨国来说,对异国,对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也能写到一定成色。比如爱莲,她生活的窘迫,命运的残酷,一家人后来寄住到依克莱姆的家;苏联的大清洗绝不亚于我国当年的政治运动,甚至还要厉害,他写出了两个国家同时在历史的错误中人们所受到的迫害,这一点值得肯定。
当然,这个作品也有明显缺点,在50多年甚至更多时间的大跨度中,作者急于交代,停顿较少,用笔太平均。小说中有一笔写得原本不错,就是李保国和他父亲的关系;但李保国当车间主任以后,怎么和父亲扭转、缓和的,很重要,却没有写出来。李保国和赵金虎的关系,虽然他们中学时代只是个孩子,但是他们的对立实际上是人性的对立,是恶与善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他们之间的突然调和,也让人感觉转换太快,不近人情。
总的来说,谢耀德的这部长篇小说在艺术结构上是比较独特的,富有张力,可读性也强,没有想到一部写石油战线创业的小说能写得这样好读,殊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