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柏林文学论坛、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德文学论坛在京开幕。中国作家铁凝、莫言、贾平凹、刘震云、李洱、毕飞宇、方方、劳马、徐则臣、张悦然、金仁顺等与来自德国、瑞士的德语作家同行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上,将就“全球化时代的文学”、“责任与自由”、“家园与乡愁”、“技术、交流与变化”、“侨移与艺术创造”、“间离与理解”以及诗歌艺术等主题展开对话。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开幕式上致辞。乌尔里希·雅内茨基、李敬泽、陈众议以及众多外国文学研究学者参加开幕式及论坛讨论。
铁凝在谈到“全球化时代文学的使命和作家责任”时说,当一个人能够被称为作家的时候,当他准备把作品公之于众而不只是写给自己的时候,他的情感、他的故事、他的梦,他对人类和世界的窥测和探究里,已经有了责任的成分。这责任与生俱来,或隐或现地伴随着他的创造过程和写作生涯。责任意味着作家必须有勇气不断重新表达对世界的看法,不断发现生命中那些独属于文学的气象;必须有勇气反省自我以获得灵魂的提升;必须有勇气寻找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即使这形式对一般读者而言一开始不那么舒适。在全球化的时代,坐在一起其实是容易的,但认识和理解世界依然非常不同且并不容易,这本身就体现着文学的使命和作家的责任。
开幕式后,莫言与德国作家、诗人福尔克尔·布劳恩共话“全球化时代的文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演讲中连用9个“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来阐述全球化时代作家的责任,认为作家应该是社会生活的观察者,应坚持自己的立场,批评和剖析社会不公平现象和人性的黑暗;他同时强调,作家要从回忆中寻找到与当下生活进行比较的素材,并从中发现人性变异的规律,不断进行艺术创新。
论坛第一天,贾平凹与罗尔夫·拉佩特、乌尔苏拉·克雷谢尔就“作家的责任与自由”展开对话;毕飞宇和米夏埃尔·伦茨、安娜·魏登霍尔策探讨了文学中的家园与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