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是万松浦书院开坛十周年纪念日。10年前的这天,落成不久的书院廓朗幽雅,绿树间灰瓦赭墙明明历历,院内聚集着从远近各地赶来参加开坛仪式的朋友们。大家怀着兴奋和期待,共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现代书院的诞生。书院建立后,引起了不少有影响力的媒体的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中国青年报》、山东电视台、凤凰卫视、《台湾联合报》、美国《世界日报》等新闻机构纷纷予以报道。现代书院的身份和立场、价值和意义等问题,一时在国内外文化界学术界引起了规模不小的关切和热议。
中国的古代书院最早出现在唐代,宋朝时达到鼎盛时期,直至清末实行学制改革,传统书院才告消亡。旧有的书院有的被改成学堂、学校,有的自身悄然废弃,还有一些虽然保留着书院的名号,却已失去了书院的实质。在唐代,书院最初是作为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出现的,此外,还有一些私人设立的读书讲学场馆,也被称为书院,后世提到的书院即多指这种高级的私学。古代书院历经唐代到清代一千多年的绵延兴衰,期间藏经修籍、读书讲学,为传承播扬中华文化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其中涌现出的白鹿洞、岳麓、嵩阳、雎阳等著名书院,至今还常为人称道,足见其影响之深入人心。古代书院总理各项事务的学术主持者称为“山长”,与书院兴衰关系甚大。如有朱熹、王先谦等德高望重、学问过人的山长主持文事,设坛讲学,书院便常能吸引众多读书人前来访学游学,以至形成风气,化及天下。书院的衰落,或为思想的忌惮而遭禁止,或被改为官学,而陷入庸常琐屑、自然废堕的就更多了。
传统书院这一重要文化事物因特殊的历史遭际已经终结,而承接古代书院的精神传统,继承古代书院长时间凝聚起来的文化底蕴和内在价值,不能不说是一件值得用心去做的大事。万松浦书院正是身负延续古代书院的文化功能和内在精神的使命建立起来的。因此,其组织结构多依古制,如书院拥有独立的院产,立院方式以学术主持人(相当于传统书院的“山长”)为中心,学术品格力求稳定清晰,完整地保留讲学、游学及藏书、研修的功能,具备传播和弘扬文化的恒久信念和抱负,等等,以期与古代书院的传统遥相承接,在现代社会迈出新的扎实有力的脚步。此外,书院择地也与传统相应,避开了喧嚣的城区,选定在龙口北部海滨的万松浦落脚。10年前,万松浦海碧沙白,港栾河静静流注,万亩松林百鸟翔集,天籁人脉交汇,确是一个讲学交流、品读研修的好地方。
这些年,人工物力推进到了昔日的荒僻海角,书院周遭渐为楼群簇围。如此情形也正是书院当前的文化处境:除了接续古代书院传统,一座现代书院还要面对自身的文化际遇、全球化的世界形势、技术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强大潮流,于众声喧哗中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她要承担的使命显得日益重大而艰巨了。书院如何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安静下来,如何在冷寂中沉思明辨,迈出追求真理的脚步,没有成规可循,一切都有待书院人自己去慢慢寻索,在前行中积累、沉淀和总结。
万松浦书院开坛至今,不觉已过去了10年。书院内的一切经历了缓慢坚定的成长,黑松愈益苍劲,移木扎根成林,建筑历经磨洗,氛围更显蕴厚。学者楼的大厅里,孔子、孟子、屈原、李白等圣贤诗哲的画像平添了岁月的印迹,各处的廊壁上,挂满了前来参访研修的专家学者们的留影。10年来,书院迎送海内外前来访修讲学的朋友,守望当代文化动向,专注文化学术研究,一步一步成就着自己的历史。
2003年10月开坛伊始,万松浦书院即邀集各方专家,相继召开了“现代书院与当代文化”、“书院立场与边缘声音”研讨会,探讨现代书院在当代应该持守的立场、应有何作为等重要问题。2003年11月,书院再次汇聚学者,召开了“应试教育”研讨会,表达了书院对目前教育领域的关切和思考。此外,书院还多次召开“国学热的思考”等针对当前社会文化现象的学术研讨会,并结集出版了相关的学术论文。
书院立于海角,思接八方,胸纳百川。为了借助高校智力资源,凝聚学术力量,与当代前沿思想文化保持同步,书院积极联合高校同道,先后与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复旦大学华人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山东大学艺术批评研究所、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烟台大学人文研究中心、鲁东大学现当代文化研究所等,都是书院的密切合作机构。书院还为中国石油大学、鲁东大学等高校承担硕士生、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并参与了教育部写作学硕士教育试点。在这样的合作交流中,众多前来参访讲学的海内外专家学者,为书院留下了珍贵的学术资料和文化记忆。
万松浦书院上承古代书院的优秀传统,卓立于当代,她并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当今世界先进的传播手段,而是善加利用。2004年,万松浦书院创设万松浦网站(www.wansongpu.cn),创建了“网上书院”。网站除设有院长书屋、国学精粹、作家文库等资源性的栏目外,还辟有万松浦讲坛、万松浦专访、万松浦论坛等体现书院立场和现实关切的栏目,全方位即时展示书院讲学、学术交流、编辑出版等动态。目前,万松浦网站已成为国内最具标志性的专业文化网站之一。
依然是充分利用数字化时代的先进手段,书院2005年创办人文类综合杂志《背景》,2006年由纸质版改为电子版。目前《背景》已出版了29期,深受知识界文化界关注,是深刻反映时代精神背景的一个重要窗口。十年来,书院还坚持编辑“万松浦文库”,已出版了《边缘的声音》《中学生手中的金玫瑰》《旅行笔记》《街灯底下》《我选择,我向往》《我的世界下雪了》《巴金箴言录》《万松浦的阳光》等书籍。正在编著的尚有《万松浦话语》《万松浦读本》等系列丛书。书院还独自承担了大型工具书《徐福词典》的编撰,历时4年,目前已近编竣。
书院把浪漫的想象和缜密的学思紧密结合,融二者为一体,10年里成就的文典盛事颇多。2005年6月,书院成功举办了“万松浦之旅——中英诗歌时段”活动。国内外著名诗人波莉·克拉克、安东尼·顿、帕斯卡尔、威廉姆·赫伯特、杨炼、翟永明、西川、周瓒、唐晓渡等参加了这次活动。随后,万松浦网站的诗歌论坛又举办了“首次中外诗人大对话”,成为国内外众多诗人、诗歌爱好者瞩目的诗坛盛举。建立在中国这样一个“诗国”的现代书院,万松浦书院对诗投注了持续的关切和热情,建成了国内第一座专业诗歌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现代诗歌、诗稿、诗人手迹,并兼收声像制品和具有标志性及研究意义的其他资料,为重要诗人建立了艺术档案。与此相应,书院还从2008年开始设立“万松浦文学新人奖”,以发现、培育、奖掖文学新生力量为旨归。“新人奖”设小说、散文、诗歌、文学理论(批评)四个奖项,每年评选一次,迄今已成功举办了5届,先后有远至西藏、青海、甘肃等地的30多位优秀青年作家、诗人获奖,由万松浦走向了更为广阔的文学天地。
为继承古代书院的讲学传统,发挥现代书院独特的文化影响力,书院改变了以往与高校合作的不定期讲坛,2012年5月开始独立举办每年一届的“万松浦(春季)讲坛”。讲坛由院长主讲,驻院作家辅讲,来自鲁东大学、烟台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及青年文学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含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研讨。讲坛采取传统书院的讲学方式,学员带问题出席,主讲人当场答问,释疑解惑,探幽发微,遥接古代书院山长开坛讲学的遗绪,反响强烈。
纵览书院10年行事,继承传统,关注当下,鼓励诗性,开设讲坛,无不浸透着贯通古今、倡扬人文的苦心。书院肩挑承续传统和追问当代的重担,在寻求真理、坚持真理的道路上,不追风头,但求沉稳,只希望一步步留下坚实的脚印。抚今追昔,10年来路殊为不易,展望去路,备感任重道远。书院深知,只有坚守严正的人文立场、高雅的文明精神,不彷徨不摇摆,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一座现代书院的脚步才有望在时间中沉凝为不朽的现代书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