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画片中,如何反映近现代中国历史,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对于动画片的主要观众儿童而言,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历史知识。但是195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的动画片《渔童》却独辟蹊径,从民间故事入手,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渔童》取材于晚清时期流传在天津的民间故事: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者占领中国港口,不准渔民出海打渔,渔民们怨声载道。有个老渔夫迫于生计,在一个风高浪急的黑夜,冒险越过封锁线出海捕鱼,忙了大半夜,一条鱼也没有打到,却网到了一只画着渔童的彩绘鱼盆。老渔夫失望地回到家中,把鱼盆放在桌上。到了半夜,彩绘的渔童从鱼盆里跳出来,用钓竿在盆里垂钓,变出了许多很大的珍珠。渔夫醒来一看,十分吃惊,知道这是一件宝贝。第二天,他把珍珠拿到市上卖了,还梦想有了钱将来造一条新的渔船。可是,这个秘密被一个洋教士知道了,他要霸占这只鱼盆,便勾结官府,把渔夫押上公堂。洋教士颠倒黑白,胡说这只鱼盆是他的。官老爷跟着洋人一唱一和,强迫渔夫将鱼盆还给洋教士。渔夫怒不可遏,义正词严地痛斥他们,为了不让鱼盆落入洋人之手,他在公堂上当众把鱼盆摔得粉碎。这时,奇迹出现了,鱼盆中那个渔童又跳了出来。他甩起钓竿大闹公堂,把洋教士扔进了大海。
很显然,《渔童》这个民间故事属于童话范畴,不过当我们把这个故事放在晚清时代的大背景下来看,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故事恰恰是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和解放在口头文学中的明确投影,同时它昭示出一种颇为深刻的民族情结。
而这一故事所表现出来的浪漫主义情怀,恰好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心中的情感相吻合。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心上头的“三座大山”后,随之而来的正是这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此外,1959年正值中国开始“大跃进”运动,全国上下一片“超英赶美”、“反帝爱国”之声,而这些恰恰是那个时代中国电影的主旋律。在这种氛围下,《渔童》被拍成动画片就有了十分合适的土壤。所以这部动画片在思想内容上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特点,而且被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
但不管怎么说,《渔童》这部动画片在艺术上还是非常成功的。本片是中国第二部剪纸动画片,图案采用了如今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艺术——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片中渔童的形象就是杨柳青年画中的童子形象,而渔童所钓的金鱼以及莲花等等也都是杨柳青年画中的传统吉祥图案。就这一点来看,这部动画片在承载着严肃思想内容的同时,也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民族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