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回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30日07:03 唐 栋

  最近有闲,接连读了几部军旅题材的小说。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是重读又重读了,这部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通过对一个普通作战连队的广角描写,塑造了连长梁三喜和他的老母亲等众多丰富的艺术形象,站在思想与艺术的高度上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南方边境自卫反击战这一历史事件,并展现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尤其是小说中对军队个别领导以权谋私、为子女进行“曲线调动”的笔触,还有梁三喜的那一纸欠账,在当时可谓尖锐,不仅引发了广泛的社会思考,也为新时期军事文艺作品如何大胆揭示矛盾建立了一个高度。另一部是兰小龙的《士兵突击》,也算是重读了,因为之前看过他的同名话剧和电视剧。这是一部单纯写士兵生活的小说,几乎不带其他枝叶。小说中的许三多是个“阿甘”式的士兵,在严酷的训练中由弱到强、由铁成钢,由一个有性格缺陷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的成长之路,含有丰富的人生哲理。如果说《高山下的花环》重在揭示深刻的社会矛盾的话,《士兵突击》则淋漓尽致地剖析了普通一兵的精神世界和内心煎熬,这是矛盾冲突的另一种存在。还有一部是长缨的《血铸的番号》,有人推荐,第一次读。这部小说的主线非常明晰:具有光荣传统和显赫战功的某部六连,在面临精简整编之时,一位军区领导为了保住这支连队用鲜血凝铸的番号四处奔走,八方呼吁。作品的剑锋直指“命门”——在新军事变革的今天,像大功六连这样的英雄部队,如何站在时代的潮头重新审视自己,如何顺应这个时代的呼唤,如何肩负起新的使命?正因为有这样的思考,小说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可谓撼人心魄,令人深思,给人很强的现实冲击和艺术感染。

  我近20年来一直从事话剧创作,小说基本没写,但保持着阅读小说的习惯。因为写小说的梦从没断过;另外,小说与话剧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多读小说于话剧创作大有裨益(同样,多看话剧对写小说也很有好处)。然而,不隐晦地说,这些年很难读到让我特别激动的小说(也可能是我的阅读范围狭窄吧)。之所以把像《高山下的花环》和《士兵突击》这样的小说拿来重读,是觉得还是这样的小说读起来过瘾。过瘾在哪里?除了人物、故事、细节、语言、叙述方式等方面的优长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部队生活的直面拥抱和对现实矛盾大胆而又深刻的揭示。

  直面生活、直面矛盾——这其实是一个老之又老的话题了,可是我们看看,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如今写部队现实生活的作品是不是少了点?写部队现实生活的作品当中敢于深刻揭示矛盾的是不是少了点?一些作家(包括我在内)由于种种顾虑,对部队现实生活和部队中的一些现实矛盾采取回避或者逃避的态度,于是,多少年前我们就在军事文艺创作上曾经讨论过、担忧过的某些现象依然存在于当下——宁可“绕着走”,不愿“直着走”;“绕着走”不行,干脆“撇开走”;回避“纯军事”,讨巧“准军事”;“准军事”也难,索性“非军事”;“战场”变“商场”,“枪眼”变“钱眼”……

  这样说可能有点夸张,但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的确是少了深入部队生活的热情,少了揭示部队现实矛盾的勇气。在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的时代,不去熟悉部队的变化与发展,脑子里还是过去那一套,怎么能不落伍?我曾经当过7年战士,还做过军事教员,对部队是比较熟悉的,可是两年前我到某集团军采访时,竟然连许多轻武器都叫不上名字,甚至连士官的军阶符号都认不出来,更不用说对“80后”、“90后”这些士兵内心世界的了解了,这令我震惊。想想看,当年柳青为写《创业史》,当了数年农民;刘白羽60多岁高龄时为写反映西线战事的作品,还率领一批军队作家穿梭于战场上的猫耳洞与火线之间,《高山下的花环》《西线轶事》等一批优秀作品就是那时候诞生的。而如今,这样用生命和热血体验生活的作家艺术家不多了。经济社会和城市化生活使我们产生了惰性,到基层部队中去好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于是就靠过去陈旧的生活积累,靠看资料、靠在网络上搜索、靠想象去选择题材和编织故事,其结果必然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无法掩饰的距离和裂痕。尤其是那种认为“体验生活已经过时了”的观念,更为有害。当我们已经尝到了缺失生活的苦头之后,应该重新反思这个“老掉牙”的话题,重新审视我们的创作之路,看看我们的双脚是否沾有生活的泥泞和草叶,是否有被石砾划破的伤痕,是否踩出了一条清晰可见的足迹,是否把自己与军营融汇到了一起。只有全身心地去军营迷彩中熟悉生活,才能触摸到新军事变革的脉搏,捕捉到新鲜真实的创作素材。而这,正是通往创作者心灵、也是通往读者与观众心灵的必由之路。

  有一种说法:认识生活比体验生活更为重要。这话没错。我们体验、熟悉部队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它。但只有体验了、熟悉了,才有可能获得认识。所谓认识,也就是发现矛盾、看到矛盾的本质,发现了矛盾,才有可能找到点燃思想与艺术火炬的火苗。文艺作品不去大胆地、真实地、准确地、深刻地揭示矛盾,作品就会像一具僵尸,生命何有?在不断深入发展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部队的各种矛盾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不是简单了,而是更复杂了。只有善于发现和敢于去写这些矛盾,才能发挥军事文艺在新军事变革中的积极作用,才能体现出军旅作家、艺术家对人民军队的一颗拳拳之心。诚然,军事文艺作品的主旨是要讴歌我们民族和军队的英雄。无论是平凡的英雄还是不平凡的英雄,都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不管时代怎样发展变化,英雄主义永远是军事文艺作品最闪亮的底色。因此,军事文艺作品要不断地寻找和表现我们民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书写英雄的过程中,我们自己的心灵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净化和成长。当然,书写英雄与揭示矛盾并不冲突,大凡英雄一定是在多种矛盾与困境中成长起来的,可以说,生活中没有矛盾,就不会产生英雄,对矛盾揭示得越深刻,英雄的形象就会越真实和饱满。

  不要回避,不要回避火热的军营现实生活。这需要热情。

  不要回避,不要回避新军事变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这需要勇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作为军旅作家艺术家,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热情、这样的勇气、这样的担当。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