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眼光诠释别样历史——评电视剧《穿越烽火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23日08:13 昃文江

  由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出品的电视剧《穿越烽火线》以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我山东根据地实施“铁壁合围”行动为大背景,讲述了八路军某保育院为躲避日军追剿,全体师生团结一心,机智、勇敢地冲破敌人重重包围,成功转移、共同成长的感人故事。近些年,在国产电视剧中,以抗日战争为题材和背景的作品数不胜数,良莠不齐,多数作品都是就战争写战争,就英雄写英雄。但《穿越烽火线》独辟蹊径,选取保育院这样一个老弱病残孕聚集的弱势群体为切入点,在童言无忌中折射出战争的残酷,尽显人性光辉。

  除了选材独特之外,《穿越烽火线》最大的艺术价值还在于编剧与导演在用现代的理念讲述历史的故事,借用历史的外壳与战争的情境对今天的很多话题进行探讨与反思,可以说,虽然这是一部抗日题材的战争戏,但是却具有很强的现代色彩。

  对于教育观念的现代性思考是该剧最为突出的一个亮点。剧中保育院的两大核心人物,一个是上级派来负责军事保卫的伤残营长赵大鲁,一个是负责孩子们生活与教育的保育院院长王维若。两个人一开始在对待孩子们的教育观念上截然相反,甚至难以调和。赵大鲁从军人责任与战争残酷角度固执地认为,面对鬼子的残酷围剿,保育院的孩子们就应该加强自身军事素养,必要时甚至要拿起刀枪与鬼子来个你死我活。因此,在他看来,转移途中,每天要让孩子们按点睡觉、饭前洗手、饭后刷牙、碗筷消毒这样的规律生活纯属多余,因此,当以田小二为代表的叛逆孩子向他靠拢,表示出对王维若看似繁文缛节的制度化管理不满时,他公开支持田小二,故意拆王维若的台。而在王维若看来,孩子就是孩子,战争的残酷应该远离他们,自己要尽可能地维护孩子们的心灵纯净。两个人的教育理念有着巨大差异,赵大鲁传统,王维若现代,从实用主义来看,赵大鲁的观念是正确的。但是用理想主义的目光去审视孩子们,王维若是对的。如果孩子们因为战争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心灵的伤痕恐怕终生难以愈合,这种带着绝望的生存其质量如何,确实值得深思。编导通过赵大鲁与王维若的观点之争,其实在讨论一个十分严肃的教育话题。

  保育院中另一个人物,绰号“一枝花”的年轻教师于智华,在剧中表面上作用不大,但如果用现代的目光去打量,其实也担负着很强的教育责任。王维若在剧中更多担负孩子们的德育、智育,而美育的责任更多是由一枝花完成,只不过这份责任的完成有的是有意,有的则是无形的。面对一枝花漂亮的发型,孩子们发出了由衷的赞美“于老师真漂亮,辫子还是歪着的”。相比较王维若中规中矩的发型,一枝花略带俏皮的歪辫子让孩子们本能地生出了对美的向往。在剧中,唱歌是一枝花的标志性动作。在课堂上,她教孩子们唱童谣;在生活中,她为自己唱《绣荷包》这样的情歌小调;在士气低落的时候,她唱歌给大家鼓劲。音乐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个文化贫瘠的时代,一枝花的歌声成了孩子们难得的艺术食粮,一枝花的歌声让孩子们知道,在一片打倒日本侵略者的厉声呐喊外,还有那么动听的充满柔情的音乐表达。关于美与美感的话题放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本身就是创作者在进行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思考与探讨。

  通过独特道具与细节完成次要人物的个性化塑造,这是该剧现代性表达的第二个突出特色。《穿越烽火线》中人物众多,但是观看之后,我们却不会因为数量众多而混淆和遗忘某个人物,可以说,剧中的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之所以会完成这样好的人物塑造,编导的绝招就在于给每个人物找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细节与道具作为支撑点。赵大鲁、王维若、一枝花等主要人物,因为塑造笔墨比较充盈,通过多角度、立体化的描摹与展示,消解了传统“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塑造,让人物自身充满魅力与色彩,在这里我们不做赘言。我们将目光更多投放在次要人物上。

  保育院年轻保育员李桂芳在剧中虽然笔墨不多,但却特点鲜明、大放异彩。对于李桂芳的塑造,编导仅仅就是使用了“一块黑板”。剧中,李桂芳的主题道具就是黑板,表面上看,她因为工作要把黑板随身携带,但是,这块小小的黑板却融入了她的感情,寄托着她的希望。李桂芳的工作是保育员,但她却渴望能够成为教孩子们读书写字的文化教员,这种质朴的愿望合情合理,但却难以实现,一来李桂芳文化基础太差,认字不多,二来环境艰苦,她不具备学习提高的条件。于是,黑板成了李桂芳物化了的梦想,将黑板紧紧背在身上就像每天都能面对希望一样。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则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李桂芳的结局是一场悲剧,最终,她牺牲了,她带着自己的理想离开了人世,但是她对梦想的那份执著,对美好生活的那份渴望却深深打动了我们。李桂芳身上的执著是具有极强现代意义的,在我们极力倡导“中国梦”、“平民梦”的今天,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李桂芳那样一个美好且并非高不可攀的梦想,李桂芳触动的恰恰是每个观众心中的那块黑板。像吕老太太的手雷、一枝花的旗袍与手帕、魏永刚留给王维若的戒指等等。每个人物在剧中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个人物身边都有一样饱含深情的主题道具,只是笔墨轻重不同而已。

  《穿越烽火线》以成人世界为经,以儿童世界为纬,经纬结合,互相推动,将战争、苦难、残酷等惯用的主题词更多地放置在背景当中,用大量的笔墨去探讨教育、成长、理想、爱情、友谊等极具现代意义的话题,用现代的眼光去诠释别样的历史,让观众摆脱了很多年代电视剧容易造成的间离感。应该说,该剧是一部有泪点、有笑点、有真情、有童趣的优秀作品。在目前国内少儿题材电视剧作品较为短缺的情况下,希望能够通过《穿越烽火线》的播出,在这个盛夏给孩子们带来一份清新与凉意,给孩子们留下一段宝贵的童年影视记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