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出“赤壁”看戏曲改革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23日08:12 万伯翱

  2008年末,一出新编史诗京剧《赤壁》完全突破了传统京剧程式化表演形式的束缚,以符合现代人口味的舞台艺术形式展现在观众眼前。该剧公演后引发不小争议,争论的焦点是京剧《赤壁》,还是不是“京剧”?

  戏曲改革一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热门话题。从1949年至1959年,中国戏曲获得了全面发展,尤其是京剧,新编剧目你方唱罢我登台,可谓盛况空前。仅1959年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京剧剧目就呈现出繁花似锦的景象。这其中,由中国京剧院和北京京剧院联合演出的《赤壁之战》把新编历史剧和京剧艺术家大团结之歌推向了高潮。

  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中国京剧院于1958年邀请任桂林、李纶、阿甲、翁偶虹、马少波等剧作家根据优秀传统剧目《赤壁鏖兵》改编“赤壁”题材京剧。在改编剧本过程中,为了“力求符合历史的真实”,改编者对原剧本从场次到人物及唱词等都作了较大改动。《赤壁之战》全剧分15场。而原本《赤壁鏖兵》是八本折子戏,后来经过萧长华删润,作了较大的改动,缩编后的《群英会 借东风 华容道》成为当时流行在京剧舞台上的演出本。改编本《赤壁之战》把《群英会 借东风 华容道》本中的精彩戏核“舌战群儒”、“激权激瑜”、“临江会”、“华容道”主要情节删去,选取了一些场子加以部分修改,如“藐江南”、“决策过江”、“拜将”、“龙虎风云”等场,新增写了“壮别”一场。对于这次改编,马彦祥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京剧的革新工作做的比较少,各方面曾经有过责难,因此敢于大胆革新,尤其是对于这样一出在群众中间有着深刻印象的流行剧目进行改革,是值得欢迎和鼓励的。

  光阴荏苒,戏改之命运历经风风雨雨,其中经历了由周恩来倡导指示马彦祥等的改编100出传统剧目和编演现代京剧,到“文革”中革命样板戏于舞台银幕的独领风骚。也正是在这独特的历史背景下,京剧改革终于彻底打破了传统程式化舞台表演形式,京剧艺术走进了现代化。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京剧又呈衰相,京剧界人士深感危机。为挽救票房颓势,有人曾鼓动一些剧团翻箱倒柜,把《大劈棺》《活捉三郎》等带有凶杀色情的“禁戏”捣腾出来,结果当然与事无补,观众并不买账,随之销声匿迹矣。而同时期湖北省京剧团推出的新编历史剧《徐九经升官记》《膏药章》、现代京剧《药王庙传奇》和根据传统剧目《法门寺》新编的《法门众生相》等大型剧目,迅速影响全国剧坛。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出新剧目的湖北省京剧团也火了。

  转眼又是20多年过去了,马彦祥的预言终于在新一代戏曲人身上实现了,一出全新的史诗京剧《赤壁》完全克服了传统京剧程式化表演体系的束缚,舞美、场景糅入现代化声光电科技手段,场景动态转换,视觉效果令观众感觉身入其境,又耳目一新,犹如蒙太奇技术搬上戏曲舞台。草船借箭一场实可称为神来之笔,传统“借箭”和“横槊赋诗”两场戏跨跃时空“同场竞技”。曹孟德高船上横槊赋诗,纵论天下,周瑜、诸葛亮小舟中茶话抚琴,潇洒从容。各有时空,同场唱答,如此手法可谓京剧史之首创。“舌战群儒”一场,东吴文武群臣的战降之争在唱腔上有组合、有对唱和二、三重唱甚至多重唱、合唱乃至交响,既展现了文臣与武将战降争论之激烈,又达到了形象生动且富感染力的效果。现场的年轻观众聚精会神、沉醉其中,听到歌唱妙处也连声叫好。

  《赤壁》在京剧革新和现代化上迈出了关键新步伐。细细推敲,传统戏艺术上高度抽象、程式化的表演,仅在提拎挥洒之间,凭观众的想象完成时空的转换。而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时空转换的抽象写意理念具现,落实到逼真的情景之中,不就实现了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吗?当然有些场景如孙尚香和小乔戎装挂剑探军营壮别官兵们,笔者也觉得突兀。至于《赤壁》究竟像不像传统京剧,见仁见智,这里不做结论的判断,更不必以己之见强加于人。

  近些年来国家京剧院倾力创作排演了不少新戏,除《赤壁》之外,还有新编历史剧《弹剑记》《兵圣孙武》《大唐贵妃》《袁崇焕》《风雨杏黄旗》《汉苏武》,京剧交响诗《梅兰芳》,新编交响近代历史京剧《走西口》等。这些剧目在编剧、音乐唱腔设计、舞台美术,以及场景时空转换和人物塑造上都有许多创新,这些剧目的创新也成就了当代一批中青年京剧演员,像于魁智、张建国、李胜素、孟广禄、李宏图、杨赤、刘桂娟、袁慧琴等等。他们为本已不景气的传统京剧增添了新的活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