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重是个特色鲜明的作家,有关他的这些特色,不难罗列,诸如:故事引人入胜,人物塑造栩栩如生,语言活泼机智,读之如闻其声……然而,晓重的小说为什么会具备这些特色呢?这就不是那么容易解答的了。我在阅读他的长篇小说《走火》《危局》时,就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并开始思考。直到阅读《发现》时,我发现,从考察叙述者的“声音”入手,是分析晓重小说文本特色的关键。
作者与叙述者之间,是有着一定的距离的。说白了,叙述者其实也同样是作者设置在小说里的一个角色。就如同小说中的某个角色可以是作者自身的投射,也可以是作者生活中的“模特”,或干脆是作者的想象和虚构一样,作者可以通过叙述者的嘴,用自己本色的“声音”说话,也可以让一种不属于自己的“声音”说话,就如同一个演员,可以用“真嗓”演唱,也可以用“假嗓”演唱一样。当然,使用不同的“声音频道”,小说的艺术效果也不一样。而晓重小说的最大特点,其实就是一直坚持用自己本色的“声音”叙述,用的是“真嗓”。
并不是所有作家都适合用“真嗓”,适合不适合,关键要看“声音”是否有张力。小说的语言,虽然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日常语言,否则就人人都能当作家了。日常语言偏重的是语言的“外延”,而文学语言更偏重语言的“内涵”,并且还要在“内涵”与“外延”的撕扯中,拉伸出文本的张力来。作家用“假嗓”,为的就是营造语言的张力,用这种充满张力的语言,编织出一种小说特有的语境。这样的语境是自足的,不能破,一破就撒气漏风了,张力也就跑掉了……用“真嗓”则不同,因为用“真嗓”营造张力,不怕撒气漏风,但“撒”得有讲究,得在文本与现实中找到平衡,拉出张力,造出语境。简单地说,“真嗓”要想唱出味道,你的嗓音本身得有这个条件。
晓重用自己的本色“声音”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那么他的“声音”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吗?其实,与其说他的“声音”好,还不如说他真正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学领地。
晓重是地道的天津人,有很强的语言天赋,除去说一口正宗的天津话外,北京话、河南话、山东话、山西话等都能讲几句。他又是个铁路警察,天天干的就是他小说里写的那些事,这本来也没什么,算不上什么特别的文学资源,但如果善加开发和利用的话,那可就不一样了。有多少文学爱好者,就因为没发现属于自己的资源和领地,总是跑到别处去“挖宝”,最后一无所获……晓重是聪明的,没被文坛的这个风那个潮给忽悠了,就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文章。
语言并不只是人们彼此之间交流的工具那么简单,每一种语言都携带着特定的文化基因,蕴含着语言使用者的文化性格,因为人是由语言塑造的。福柯有一句名言“不是你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你”,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晓重的小说用“真嗓”讲故事,其最大的妙用倒不是这种“声音”本身的生动活泼,而是这种“声音”中所携带的文化基因生成了他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走火》里文化信息含量最大的是人物语言,也就是对话,《危局》如此,《发现》也是如此,而且人物对话基本上用的都是“直接引语”。一般作家都不用“直接引语”,因为不好用。可真要用好了,“直接引语”的信息含量要比“间接引语”大得多,一听,就能听出来写作者的文化性格;一看,就知道这是写作者特有的行为方式,是带有晓重标签的警察故事。
阅读《发现》就会发现,作家对自己的职业有着很强烈的荣誉感,对笔下的民警——这些与他朝夕相伴的人群有着深深的眷恋,同时还善于从人物关系的结构中反映社会现象。张雨田是个聪明机智的警察,看似大大咧咧、松松垮垮,实则心细如发、慧眼如炬。他的师兄弟邱毅,虽然也是警界精英,但却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如何升迁晋级上。就是这种功利心,让他滑向了邪恶的一边。两人的起跑线一样,同样兼具良好的素质和对事物的洞察力,但面对诱惑时却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老队长丁瑞成也是如此,在不断的发现中找到了真凶——自己的老同学、老朋友贾宏南与乔小五。当将他们绳之以法、看似案件尘埃落定的时候,他却没有半点欣喜。在感慨老友陌路的同时,仍旧对未解的疑点耿耿于怀,给读者留下了广泛的想象空间。
一部好小说是由多个人物组成的,绝不是一号人物在唱独角戏。反观《发现》里的配角各个色彩鲜明,性格突出,战奇、范广平、邢更年、刘刚每个人出场就有戏,每个人还有自己的言语特性。为了区别晓重还给他们赋予了各自的特长,如战奇擅搏击、范广平精于射击枪械、邢更年追踪技术最棒等,并在情节的铺排中设置了相应的“闪光点”。就连牺牲的女警牧原,也用自己的生命印证了内奸的存在,让人不免掩卷叹息。
晓重的小说对于公安题材小说的发展,是有意义的。以往的公安题材小说,立足点往往定位在政治宣传上,警察形象大多千人一面,要么大公无私,要么铁骨铮铮,要么机智勇敢……缺少了作为人的丰富性,以及不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情节也大多模式化、刻板化,很少出现晓重笔下警察打架这样有趣的情节。警察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警察也有家,也是在地方文化的风土人情中长大成人的,不可能是那种抽离了具体语境的“标准”的“警察”。晓重的小说,把公安题材小说从国家神话还原到了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民间。晓重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在于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学领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相传刻在古希腊神庙门楣上的三大箴言之一就是“认识你自己”。——可见,找到自己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