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现实困境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19日08:11 喻向午

  当《大话西游》《赤壁》《武林外传》等等解构题材的古装影视作品红极一时,龚琳娜的《忐忑》被奉为神曲,屌丝文化一夜之间开始盛行的时候,你会觉得,后现代主义再也不是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概念。它作为一种观念或者思潮,甚至生活方式,已经在当下中国社会的多个层面深入人心。

  2012年下半年,韩国歌手朴载相《江南Style》的流行,是后现代主义的一次全球性普及和狂欢。每当《江南Style》的旋律响起,年轻的中国歌迷也会翩翩起舞。但这并不意味着后现代主义艺术在中国已经畅行无阻。恰恰相反,在国内,很多有后现代特征的作品问世之初,都是一波三折,甚至受到冷落和责难。即便是中国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早期代表作、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大话西游》刚刚上映,在内地也是票房惨淡,观众评价“太离谱”,“太吵太闹”,电影公司将它列为“不被看好的电影”。直到将近两年后,影片受到众多高校学子的追捧,逐步发酵,才慢慢引起关注和重视。

  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当下中国正处在一个文化观念多元混杂的时代,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到后现代文化,分别占有不同份额的市场,但传统的文化观念还是主流。任何社会,除了受大众欢迎的主流文化,还会有不适应时代发展、逐步被边缘化的文化,也会有走在时代前列、先锋的、超前的文化。在这种多元文化观念并存的背景下,各种文化观念的碰撞和交锋也就不可避免。后现代主义艺术面临多重文化观念的冲击和挑战就可想而知了。

  同时,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正是这个原因,后现代主义艺术内部分支流派众多,各种思潮杂芜,没有一致认同的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在普通受众对后现代主义艺术还是一知半解,甚至一头雾水的时候,一部后现代风格的文艺作品问世,很容易受到各种观点的牵制和左右,一些观点被放大,对作品的传播会产生致命的影响,让这些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的命运充满了不可预知性。

  回顾近一年的文化市场,在层出不穷的文化热点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少案例,这些后现代风格的文艺作品,不是在唾沫中成功,就是在唾沫中消亡。比如徐铮导演的电影《泰囧》,比如龚琳娜的歌曲《金箍棒》。《泰囧》上映之初,包括低俗之类的种种负面评价不绝于耳,但本身所具备的充分的消费文化元素,借助成功的市场营销,加之网络的推波助澜,《泰囧》的票房节节攀升,最终超过了11亿,创造了内地电影累计票房和累计观影人数的新记录。一俊遮百丑,《泰囧》成功了。

  而另一备受争议的后现代主义作品,龚琳娜的《金箍棒》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金箍棒》一面世,《敢问路在何方》的曲作者许镜清就忍不住了,痛批龚琳娜的作品“低下恶劣”。网络上更是嘘声一片,骂声此起彼伏。这样的受众回应让龚琳娜措手不及。在此一年前,她的《忐忑》一面世,就受到热捧,影响波及两岸三地,甚至全球华人圈,被奉为“神曲”。一年后,她以同样的路数创作的新曲《金箍棒》却被归类于“低下恶劣”了。相隔一年,风格类似的两首歌曲,受众的评价却如此迥异,原因何在?这也是包括后现代主义文艺作品的创作者在内的很多人苦苦寻找答案的问题。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首“低下恶劣”的歌曲。没有完整的歌词是《金箍棒》《忐忑》共同的特点。两首歌曲,都是通过音乐的节奏、简单的歌词和形体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带有很强的实验性质,先锋味十足。为了烘托孙悟空得意、起伏的内心世界,龚琳娜干脆将自己和所有的乐队成员都当成了演员,在舞台上载歌载舞。她自己也头插雉鸡翎,画上金色脸谱,装扮成女版孙悟空。此外,观音菩萨打扬琴,女版猪八戒拉手风琴,沙和尚拉大提琴,牛魔王和铁扇公主敲鼓,哪吒吹笙,嫦娥拉二胡……龚琳娜的德国丈夫老锣也客串了一把唐僧,出场唱了几句“Only  you……”场面欢快热烈,无厘头十足。网友戏称这是“神的组合”。《金箍棒》解构了《西游记》,又在电影《大话西游》里寻找灵感,整部作品有些像歌曲,又有些像歌舞剧,更有些像小品。《金箍棒》显得另类,和传统歌曲格格不入。它比《忐忑》走得更远。那些对后现代主义艺术不甚了解,或者全然不知的受众,还能将信将疑地“欣赏”“神曲”《忐忑》,而《金箍棒》这场在他们看来不知所云、闹哄哄的演出则让他们完全不能接受。

  受众为何对《金箍棒》的评价如此负面?龚琳娜自己认为,最主要的原因,《金箍棒》是以《西游记》为背景创作的,“孙悟空这个形象,太经典深刻了。突然出来一个如此颠覆的作品,大家很自然就会产生抵触的心理”。龚琳娜也意识到,以娱乐、戏谑的方式解构经典,是存在巨大风险的。《忐忑》和《金箍棒》就是两块试金石,它们测试出普通受众对于解构经典的认可程度,适当地解构创新,显然要比过度解构经典、娱乐经典更受欢迎一些。

  《金箍棒》其实就是一种音乐上的实验,这种音乐受众喜欢或者不喜欢,都可以理解,即使网上骂声一片,也无需大惊小怪。在一个文化观念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每种音乐都有受众。比如《金箍棒》,大家都在讨伐的时候,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就表现出了对它的喜爱。

  20多年过去了,后现代主义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很成熟,虽然有《大话西游》《泰囧》等等成功的案例,但它们依然经常被曲解,或者误解。我们不妨在此对中国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审美表达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做个梳理,这也有助于真正理解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有学者将它的特征在三个层面进行了归纳。它最基本的特征是对大众欣赏口味与俗文化表现出热衷的态度,并淡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如将高雅主题用低俗语言表达,或者将低俗主题以高雅的形式反映等等,以此显示大雅与大俗相通,这被认为是一种“解构”行为,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重要标志之一。后现代主义艺术家认为,艺术不应该端着架子,高高在上,可以唱简单动人的民歌小调,也可以唱大歌剧,只是不同形式而已,没有高下之分。后现代主义艺术并不强调作品的深度,作品无需高深莫测,也无需严肃刻板。第二个特征:在艺术表达层面表现出折衷主义的倾向,不拒绝,甚至鼓励不同风格、不同类型艺术手法之间的混合,以形成文体的杂糅。第三个特征:为了应对现代主义的文化枯竭,后现代主义的表达,倾向于淡化对文艺原创性的强调,转而对解构、戏仿、拼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趣,以寻求原始文本的新意。

  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又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会理想、国家前途、传统道德、人生价值等等,人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对于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但同时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再明确或者全然模糊。

  后现代主义呈现出的这些特征,与后工业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和精神压力等等非物质形式的压力增大,社会关系纷繁复杂等等时代背景相关。了解了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这些特征和背景,就不难理解它所面临的多重困境。

  后现代主义艺术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作为近些年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出现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在当下中国,对待它的态度是否到了宽容的地步呢?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后现代风格的文艺作品问世,都会遭受低俗、浅薄等等负面的评价,以及没有社会责任、没有历史使命感,作品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出不了经典之作等等责难。

  后现代主义艺术还有另外一个生存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们的处境则相对宽松自由。后现代主义降低了文学和艺术的门槛,这就让更多人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与20多年前相比,中国的社会语境和意识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年轻一代无论是在知识结构还是在视野上,都不可同日而语。此时,传统的文艺作品已经无法适合这一代人的口味,他们从模仿西方的文艺作品开始,自娱自乐,网络的普及又让这些“作品”的传播成为可能。于是就有了模仿后街男孩的“后舍男生”走红网络。这期间,许多网络歌手声名鹊起,自2004年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一夜爆红之后,又走出了庞龙、香香、凤凰传奇等等网络歌手;网络文学的创作则更早一些,从早期的榕树下、天涯社区,到后来的起点中文网、幻剑书盟、晋江文学城等等,早期的网络写手如郭敬明、韩寒等等也早已成名成家。近两年微电影的流行,也是一种新兴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

  网络上创作和传播的文艺作品,一般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群体里流行,比如文学网站,创作的是网络写手,阅读的是网络读者,这是一个密闭的空间,传统读者很少光顾这里。创作者的影响如果超越了网站和所在的“圈子”,各种各样的评价便会泥沙俱下,让人难以抵挡。2012年“韩寒代写案”的论争就是例证,这次论争甚至成了当年的公共文化事件。事件起先围绕韩寒是否是由人代写文章、包装成名展开的,后来话题迅速转移,最后演变成了“韩粉”和“韩黑”的大对决,一些国内知名的作家、学者以及社会名人也牵扯其中,场面蔚为大观。由于韩寒的成长和高涨的人气,传统的眼光已经不愿将他当成网络作家了,对他有了更高的要求,他必须写出有深度的作品,必须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幸好是现在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在他刚刚出道的时候,这些要求扑面而来,也许就没有现在的作家韩寒了,只有大学生韩寒,或者公司职员韩寒。

  当下中国,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绝大部分都不属于体制内的“国家干部”,他们直接面向市场,创作的是文化消费品,市场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迎合市场也在情理之中。中国还有大量体制内的文艺院团,他们在弘扬主旋律、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体制内体制外两大块,形成了自然的分工。在这种分工格局下,应该给那些具有先锋精神的新一代文艺工作者和他们的作品多一些空间,多一些宽容。既然有经典的传世之作,就应该有流行的文艺作品。如果以传世之作、作品深度、高雅等等标准苛求这些文艺工作者,那么中国永远也不可能出现《江南Style》这样具有全球影响的流行文艺作品了。

  笔者无意在此为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及其作品辩白。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与中国当前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文化观念有关,也与他们自身存在的众多问题和局限有关。对于受众的各种议论,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们应该将其视为忠告。当下流行的很多后现代风格的艺术作品,都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和深刻的矛盾。学界普遍认识到的问题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后现代主义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一向被认为崇高和高雅的艺术因此打上了商品经济的印记。后现代艺术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的冲击,也导致了崇高和理想的衰落。如果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这股风潮占据文化市场的主导,难免会导致文化生态失衡和大众文化素养的低俗化。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创作,如果没有自律,没有底线,浅显滑向浅薄,通俗滑向烂俗,这样的艺术将没有出路,同时也会贻害无穷,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是深远的。

  其次,后现代主义的“复制性”导致“快餐文化”泛滥。无节制地解构、戏仿,使千锤百炼的文化精品的出现变得几乎没有可能。近些年,架空穿越题材的作品泛滥成灾,他们日复一日地为受众提供各种大同小异的流行文化产品,如同满街的快餐,廉价而畅销,批判热情、现实精神、创造动力都消失殆尽。这样的文化市场如同饮鸩止渴,终究会让各个层面的受众感到厌倦。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不走寻常路”,打上了反传统、反崇高的烙印。它与传统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观念发生决裂,与流行文化结合之时,也被赋予了消费文化的功能。而过度“消费”、娱乐至死的倾向恰恰成了后现代主义艺术受到诟病的原因之一。

  中国正处在与社会转型期相对应的文化转型期。只有充分尊重各种文化类型的差异性,各类型文化崇尚创新、自律,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平衡,保持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活力。后现代主义艺术更应该逐步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准和精神高度,克服自身的先天不足,才能走向主流,也才能真正走出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困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