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终极目标就是要建构积极、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理性化关键是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国家刚刚经历了一场持续时间很长的动乱,积贫积弱。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发奋图强,30多年后一个落后贫穷、被人轻视的国家,蜕变为经济总量排行第二、综合国力不容小觑的世界大国。时过境迁,讲励志,讲艰苦奋斗,或许会让人有不合时宜的感觉。然而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资源有限、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情,都需要我们继续保持这样的精神。李商隐咏史诗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总结,其见地曾经得到许多有着精深史识的哲人的认同。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王安石关于北宋风俗变化的议论也与义山的见解遥相呼应,他说:君子制俗以俭,其弊为奢。奢而不制,弊将若之何?他还特别痛心地提到北宋社会追逐衣冠车马之奇,器物服玩之具的恶俗市风。那时整个社会以奢华为时尚,富者竞以自胜,贫者耻其不若。这样的社会风气一直延续到宋室南渡,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士大夫们竟也一意享乐。诗人曾有这种感叹: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殚极财力僭渎以追时好”,贪图享乐的奢华风习也有漫延之势,天价月饼、天价酒席常有耳闻。公家那里,办运动会、搞展览会,也是一掷千金,热衷于讲场面、讲气派,完全抛开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视。
理性的生活方式也是审美化的生活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提法虽然一新耳目,却完全轨合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理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描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架构时,特别提到了审美的作用,将“人的美学生成”看成是理想社会的重要标志,强调要通过人类的不懈努力实现对外部世界与人自身的美学改造,将美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世界的审美化。生活审美化问题是近年学术界的热门话题。生活审美化需求的提升表征了整个社会的进步趋势。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对人的心理需要层次进行过深度分析,他认为,当低层次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类很自然地会生长出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但发达社会的演进过程也告诉我们,物质财富获得高速积累之后,并不必然地伴随着精神的升华,在西方国家,反艺术、反理性的思潮一直居于强势,私生活放纵、邪教横行也是不争的事实。在我们这里,除了上面提到的奢华之风甚嚣尘上之外,一段时间以来,平面与网络媒体对于身体异乎寻常的关注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不少媒体充斥着裸体浴场、天体森林浴、裸体酒吧的报道,之前作家们又有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的试验。虽然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情况复杂,但总体来看,耽于逸乐、缺失了精神的追求是当前身体热的症结所在。而生活方式的审美化正是疗治此类精神病症的一剂良药。我们知道审美是情感愉悦、理性体验和能动改造三位一体的生活活动,它以爱与美为价值取向,蕴含着巨大的超越升华的要求和能量。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努力增加外部环境包含的审美元素,通过它的暗示、诱导乃至刺激,引起审美主体内部心理、情绪、精神与思想的积极变化:真善美的文学作品可以陶冶人的心灵,青山绿水可以引起人的审美愉悦,而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的品格高尚、心底善良的人物,也为我们竖起了一座座人格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