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开展文艺理论评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19日08:10 杨玉飞

  最近,认真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以下简称《论文艺》)一书。该书编选的文章对文艺美学、文艺的本质与特征、文艺的创作规律、文艺理论评论等一系列有关文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理论概括,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质与精髓,至今仍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在学习中感受最深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品格,经典作家们以古希腊神话与悲剧、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和众多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为依据,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遵循,以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为基本原则探寻文艺规律、指导文艺工作。细读、精读这些经典文本,完整准确地领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的基本内容,对于我们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文艺问题的能力,科学开展文艺理论评论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深刻认识文艺是特殊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牢牢把握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文艺具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基本功能,体现出艺术活动主体对社会生活的价值评判,并以此满足主体特定的审美需求,是一种意识形态。恩格斯指出,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经济发展阶段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文学作为“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的领域”(《致康拉德·施米特》),是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的特殊方式(《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因而也就有了倾向问题(《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立场问题(《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共产主义在德国的迅速进展》)。这些论述告诉我们,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之一,是一定时期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与社会存在既是决定与被决定、制约和被制约的关系,同时又表现为相互适应的关系,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立场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90多年来,我们党的文化工作始终紧密结合时代条件,结合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纲领、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提出切实有效的文化政策,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凝聚了巨大精神力量,创造了良好文化条件,有力推动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向前发展。

  近年来出现了去意识形态化文艺思潮,主张超越意识形态,认为文艺创作应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标榜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纯粹”论等等,这些都是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中存在的一些错误思想观念。要在众说纷纭中,激浊扬清,坚持正确方向,必须深刻认识文艺是特殊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辨析评论作品、形象和思潮时,应当头脑清醒、是非清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坚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牢牢把握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握正确方向。应当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思潮,引导文艺创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阐发和弘扬中国梦所蕴含的价值理想,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是开展文艺理论评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对作家作品进行了科学的鉴别和分析。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指出恩斯特没有对德国和挪威历史、社会、阶级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对于在每一特定时刻起决定作用的历史事实一无所知,就教条地“把整个挪威和那里所发生的一切都归入小市民阶层的范畴”,这是形而上学的认识观点和方法。列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科学阐释了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创作和生活的关系,揭示其世界观和创作的客观内容和社会根源。同时,坚持把历史评价和现实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把托尔斯泰的学说和作品自觉放入“一定的历史范围内”,以“两点论辩证分析方法既对其思想和创作中的进步因素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指出其消极的一面,剖析了其思想和创作的双重性,并指出这种矛盾的双重性具有深刻的阶级的、政治的、社会的根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文艺实践活动启发我们,无论是分析文艺作品、研究创作倾向,还是追踪文艺热点、辨析文艺思潮,都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在准确翔实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客观、全面、辩证地进行分析评判,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展文艺理论评论,而不是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出现“瞎子摸象”“坐井观天”“一叶障目”的现象,才能在科学的批评和充分的说理中褒优贬劣、激浊扬清。

  三、努力实现美学观点和历史学观点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根据文艺特殊规律提出了文艺研究的基本原则,即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得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结论,强调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交互作用和辩证融合;赞誉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反映了整个一个时代的诗情画意的镜子”。恩格斯从观念上把文艺本质理解为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并把这种理解贯穿到文艺评论的实践中,指出戏剧的未来是“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自觉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致斐迪南·拉萨尔》),认为从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衡量作品是最高的标准,在分析歌德及其作品时,指出诗人歌德的出现和他复杂的思想结构是由他所处的当时的德国的“历史结构安排好了的”。这些论述深刻告诉我们,文学既是审美现象,又是社会历史现象,既要强调文艺的特殊规律和审美属性,又要注重考察艺术的社会位置和历史根源,更要突出二者互补、辩证的联系,对艺术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内容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剖析,在美的创造中渗透、表现着历史和人生的内涵。这启发我们,开展文艺理论评论,一方面,要考察研究对象是否具有美的属性,形式上是否符合美的规范,研究人物塑造是否达到真实、典型、生动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把作家作品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去考察、研究、评价,以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对作家作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不能用古人的标准要求今人,也不能用今人的标准去要求古人。此外,要实现美学观点和历史学观点的有机结合,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否表现了进步倾向,离不开对作品中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甚至于情节结构、细节描写的分析研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