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和诗,其实是互相寻找的。找到了彼此,性灵的东西才能激活,没有硬作。
苗绪法的诗集《我来为你写首诗》就是这种寻找的结果。他一直被我称为“津门诗痴”,从年轻时到现在的已近花甲,他对于诗歌的热情几乎从没有“降温”过。而这部新出的诗集更是很有“来头”,这是他在博客和微博上对诸位好友博文的“评论”。博友们发了散文、诗歌、书法、摄影之后,每有触动绪法之处,他便不吝诗情,以这种方式抒发自己的感受。如一位博友所述:“从别人眼里获得自己的灵感,也是一种很好的创作方式。”从2009年11月至今,作者或写给清华大学教授《南极之旅》的陈雅丹,或写给博海中美丽相遇的尼娃卓玛,或《站立》《听雨》《超脱》《看海》于各个不同生命的风景中,或《与秋同眠》《月亮树下》《进入第五个季节》,总归积下了365首,终于集腋成裘,华衮灿烂,终成其大。
作者于诗的那种感目用心、忠诚激切、以文结谊,及从始至终不辍的因动发思、借意凿远所形成的诗行,让人仰羡。他创造着一种现代诗体,集中在一个点上,用一种让人可以接受的定格,不断主观善意,似如五指般伸开的角度写着。每有一种灵应都是一种获得,每成一组诗行都是一次释放。隔三差五,陶醉其中,乐此不倦。赠答是表面,诗意在其中。
赠答是诗的一种形式,诗在诞生过程中,尤是传达友情和慕谊的。中国诗很早就有赠答,甚可说赠答诗是诗原生的一块沃地。《诗经》风雅颂的大部分,特别是爱情部分,大都为投报赠掷。《史记》载“虞夏以来,诗出君臣唱和”,古诗韵更有“学诗者以唱和入门”说,唐诗中的“题”、“酬”、“赠”、“寄”、“送”包括“步韵”、“奉和”都属赠答。这是历代文化“几回魂梦与君同”的一种精致的雅趣。
作为千年诗风的后继者,他在网上观博生诗的写作中,不但发思寄意,独拔其峭,且每每不忘以前言的方式,标出生发由来,注明博主的精华点要,这是一种以客为上的难能。无论其后在十五行中,如何生发、开掘、另辟,都一如他在给仲达的《晨曦》中所叙:“总是以陪衬为荣”,期冀“哪怕存在瞬间,也留下美丽”。
在现代都市繁杂的生活里,能够凭另一只眼坦诚地淘洗属于自己诗爱的触点、情感的落脚地,这本身就是一种美丽。无需我多说什么,无数博友读后的感慨回应已是证明。有些回应,深彻到非一般的诗话,构成“以诗应诗复应诗”的递生效应。如博主杨云鹰在读了《站立》后,又回应出“天空的空阔,白云和星辰轮番占领,轮给太阳,轮给月亮,轮给星星/大地的空阔,黑夜和白昼轮番占领,轮给风,轮给雨,轮给曾经/因为有了你,云中的鹰,不再是寂寞生物,此岸的快乐,做你彼岸的风景”。还有写出“天空离我很远/可我却活在他的眼睛里”的阎培举,在作者衍生出“太阳、月亮,天空有两只眼睛”的透悟后,又回应出“我们在太阳下生长,在月光中沉淀”,“每一行有生命的诗句里,都有你我心灵的相通”来。真是诗情接力,创造了网络上的一种诗意的景象。
我曾说过当代中国文学一分为三的话:三分之一转到影视歌中,三分之一转至网络,还余三分之一在原传统文学、传统读阅方式中坚守。作者所为,以及之前他所出版的《写在手机上的诗》和《八行散章赠友诗》两本书,都应是归属在网络中的。难得的是网传后归返至传统,整理成册,让我们闻到了书香。
于中具有大参透的好句,除前面提到的杨云鹰、阎培举外,还有:稚兴的《心的距离》中“很远/看不到边/很近/就在眼前”,“生活/抛开距离/还原简单”(它让我想到一个名句:“两性间距离最短,也最长/一个人永远走不到另一个人心里”);素心的《我们的命运》中“一半被上帝操控着/另一半是自己掌握”(它让我想到《圣经》:第一个亚当成了有血气的活人,最后的亚当成了叫人活的灵气);邢海珍的《有一种花朵》中“开放和谢落不分季节/这种花朵在心中”,“开放时/只有自己看得真切”(它让我感叹本诗集中属于人活人在、十分妥帖的另一个题目——《第五个季节》)。
本诗集中,震我心灵的响雷,有的在首节,跷首,如给海鸥《夏日的风》的《喜欢空旷》:“懒懒的调子,被阳光拉长/夏日的风,喜欢空旷/在耳边,摩擦出发烫的畅想”;有的在末节,压舱,如给杨娴静《梦里那道风景》中的《那段时光》:“那段时光匆匆过往,飘向远方/记忆的千纸鹤,梦境里不见飞翔/往事悠长在弦上弹唱,天的面庞里有我的沧桑”;有的泛在通篇诗行中,如《水使我的脚印飘浮》:“有水的地方才真正有村庄”,“涟漪中连成一根绳子/把情感拴住”, “知道泉水是山的泪”,“想家的时候有种冲动想哭”。其有感而发的“题记”,更随性而发,皆皆精彩,跳荡的“谁解风情,寻踪问枫/无声,只有一地红”,沉吟的“靠近文字,心就被温暖/思维里,没有冬天的严寒”,哲思的“弯曲的成长,才有向心的力量/若直线延长,会坠落地上”,都有着过目即入心的难得,是他在用一种固定程式写作中,跳跃出的属于上乘之作的佳句。不能不说,这是他的探索和努力。这365篇乘以5共计1825首诗中,择出很具其心迹行止的几行,即是:“视线触觉/喜欢品味情感浓烈/即使一首小诗/也浸满心血”——《靠近文字〈浸满心血〉》;“信念是风干的沧桑/种子将希望植入土壤/必须学会等待漫长”——《执著〈植入土壤〉》;“每一片旋转的蓝天/都有独特景观/只要你用慧眼去发现”——《旋转的蓝〈独特景观〉》。最难得的是,苗绪法作为天津诗社的发起创始人和津门诗歌活动的组织者、奉献者,已经成为“站成了一定姿势的那棵树”,让人尊敬和感叹。
(《我来为你写首诗》,苗绪法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