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李林荣
《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三卷本),钱理群总主编,钱理群、吴福辉、陈子善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
从1920年代末朱自清在清华大学开课讲授“新文学研究”算起,把中国现代文学的进程当作“历史”来叙述和研究,持续至今已逾80载。但像这套皇皇三卷本的《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这样,用总计200余万字、1900多页的巨大篇幅,来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刻画年轮、展示脉络的著作,似乎还是前所未有。按照总主编钱理群的说法,这套编年史不仅关注文学本身的流变,也关注文学与出版、教育、学术和政治等外部领域的广泛联系,同时对于世界文学、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通俗文化等文学相关地带,也给予了足够的观照。通览全书,确有此感。不过,视野的廓大和辽远,并没有让这套巨著在具体内容上流于空泛高渺。相反,短则区区三四页、长则不过数千言的一篇篇可以各自独立的“书话体”文章的连缀,完全取代了一般史著高头讲章的板滞结构。每一篇“书话”都聚焦或环绕一段文本史料。这些史料有文学作品或图书的出版广告、也有文学团体的宣言或文学活动的报道,形式不一,但都为“书话”提供着叙述文学史的视角、线索或由头。几乎每一篇“书话”,都能像探照灯和显微镜似的,呈现一片清晰的历史场景,还原一段生动的历史画面,讲述一个具体的历史故事。而贯穿在各篇“书话”之间的,表面看来只有自然流动的时间,实际上却也隐伏着赖以对史料做出剔择、取舍的一种不着痕迹的文学史观。这套书不是为做教材而编写的,但有能力接触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的读者,实际上都不难读懂并且欣赏这套书的各个部分。这不仅因为它图文并茂,配有大量可以直观直感的报刊书影和人物照片,更因为它对文学史的展示,是逐点逐滴、细致入微的。比起寻常教科书里常见的那种居高临下的俯瞰和远观,当然要更亲切、自然,也更让人觉得踏实。
《北大中文系第一课》,漆永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这是2009年至2012年四年间的每个秋天,北大中文系专为他们新一届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特殊课程的讲堂实录整理稿的合集。课程总名叫作“静园学术讲座”,实际的内容却与一般讲座不同。听众是初入大学校门、在专业认知上尚一派懵懂的一年级新生。主讲者由北大中文系文学、语言、文献三个专业上至80多岁、下至50岁出头的20余位教授轮流担任。各位教授的讲题,既与自己术业专攻的研究专长有关,更与自己为人治学的切身经验和成长道路紧紧相联。如唐作藩教授讲的是《结缘北大中文系,结缘音韵学》,郭锡良教授讲的是《读书贵在知人解世——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谈起》,孙玉石教授讲的是《养成学术兴趣 培养理论思维》,钱理群教授讲的是《说梦与圆梦——北大中文与北大精神》,严绍璗教授讲的是《我的五十年学术生涯的感悟》,李零教授讲的是《历史就在你的脚下》,曹文轩教授讲的是《阅读是一种信仰》。类似这样特约学界和教育界的前辈先贤面向青年一代敞开心扉、自述人生心得的文集,近些年已少有新出。但愿这本《北大中文系第一课》,还能够接连不断推出续集,并且影响到更多人。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张宏杰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
全书凡三编19章。第一编与书名同题,下列12章,除开头两章用于论今溯往、引入并阐发国民性话题,之后10章,皆顺时序对春秋至清各朝各代见载于史著文献中的“国民性”症候,予以述评和剖析。其关切点,除了落在一般述史、论史著作都很重视的帝王将相和士大夫等庙堂VIP那里之外,也常常往低微的平民群落和芜杂的社会风习层面扫掠。为此,还屡有采纳考古和民族史研究材料之处,总体上的行文笔致和说理格调,也因之而多了几分粗犷、硬朗和阔达。第二编题为“中国国民性探源”,内含两章,专门探究先秦何以成为专制的源头,以及秦始皇身为专制思想实践者而非发明者的种种行迹。这里最值得注意的不是结论,而是以西方古希腊文明为参照的反思历史的方法。第三编“中国国民性改造史”,前4章分述梁启超、鲁迅、胡适的国民性改造主张;最后一章联系现代社会文化背景,对梁、鲁、胡主张做比较,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批判国民性思想和之后政治实践中的“思想改造”,也纳入了探讨。
《中国化的日本》,[日]與那霸润著,何晓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自省,也离不开外在的镜像。这部出自一名日本年轻历史学者之手的通俗版日本简史,就借取了中国的宋朝作为镜像。把宋朝认定为中国社会形态变迁史上的最大转折点,本是战前“京都学派”史学方面的代表人物内藤湖南的观点。这个观点,在《中国化的日本》中,被推进到了当代,与日裔美籍政治学者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联系在一起。因为依作者看,福山所指的“后冷战”世界模式的基本特点,其实早见于一千年多前的中国宋朝。换句话说,在社会形态发展上,世界的终点是在宋朝。而宋朝社会形态的划时代意义,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经济和社会的彻底自由化,二是政治秩序由某一单一势力来支配。整个社会生活的风尚和社会各阶层的生存术、伦理观,都由此定性、定向。依着这样的认识,整个日本的历史,尤其是中世以来日本在内政、外交和政治、军事上的步步变迁,都被摆进了相对于宋朝社会形态的“中国化”与“反中国化”的双向双轴,加以重述、重评。中日近代以降的历次冲突和事过境迁之后的“日本态度”,也在其中有很多直接的反映。这本书原是给具备高中水平日本史常识的日本学生讲授日本通史课的讲义,但它的讲法和内容,都面向着当代世界的现实并关联着中国的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