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say的消亡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14日08:24 王 彬

  中国的新文学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反映于文学界是引进了西方的文学观念,将文学划分为小说、诗歌、戏剧与散文四种类型。而散文作为文体概念,在中国的南宋时期已然出现,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述黄庭坚的文学创作时写道:“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在罗大经的笔端,散文与韵文相对应,是一种大散文观。

  为了厘清散文中的文学性与非文学性,现代散文作家与理论家们做出了不懈努力,朱自清在《什么是散文》中指出:“广义的散文,对韵文而言。狭义的散文似乎指带有文艺性的散文而言,那么小说、小品、杂文都是。最狭义的散文是文艺的一部门,跟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批评并立着,小品和杂文都包括在这一意义的散文里。”将散文划分为广义、狭义与最狭义的概念。郁达夫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葛文在《略谈散文》中也说:“散文写作中间的第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真实的情感…… 一个没有真实情感的人,即使文字如何美丽也决难写出一篇动人的散文,这中间很难有矫饰和捏造的余地。”“真实情感”,林慧文调整为“真情实感”,从而揭示了中国现代的理论家们对散文本质的认知。

  “个性”、“真情实感”、“最狭义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核心传统,是历史馈赠今天的珍贵礼物。然而对于这个礼物,今天的散文作家却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与做法,或者坚守,或者反对,将本应疆域清晰的散文变得不那么清晰了。这似乎是一个倒退。然而,问题又不那么简单。1985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1973年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收有“essay ”词条。Essay,出自法语Essais ,有“尝试”、“实验”、“试作”的意思,译为中文是“试笔”,然而中国人不太接受这个名词,于是便出现了随笔、小品、散文几种意译。Essay的引进,促进了中国现代散文的长足发展。然而,到了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Essay这一名词却“开始消失”,但“这种文体在后来被称为专栏的形式里仍然存在” 。“专栏可以是幽默的或严肃的,可以谈一个题材,也可以泛论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写得轻松,也可以就风俗习惯、道德或其他有趣的题材提出大量有益的意见。不论专栏谈论的是女婿,对外政策或是股票市场,他主要反映作者个人的趣味和观点……包括政治、经济、图书、电影、社会、医学、家政、体育运动,对失恋者的忠告,以及现代生活和思想的其他方面。”

  这就是说,在我国被译为散文的Essay,作为名词,在西方已经基本不存在了,而在我国,却依然不绝于耳,中西文学界,反映于散文领域的差异竟是如此之大。但有一点却是相通的,即:在我国非主流文坛,各级文联与作协主办的刊物之外,各种时尚、服装、汽车、财经、美术、摄影、影视、旅游、建筑、军事、政治、外交、宗教等杂志所刊发的近乎散文的文字以及各种新媒体所刊载的博客、微博、微信、短信,等等,这些文字,轻松可读,游走于真实与虚构之间,无论是内容还是文风,与西方所谓的专栏文章并无区别。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自1901年至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的主体是诗歌、小说和戏剧,散文即使有,也不过是几粒微尘,比如,1950年罗素的《婚姻与道德》、1953年丘吉尔的《不需要的战争》,但是,前者属于哲学著作,后者属于历史著作。这就是说,在西方文坛,与小说、诗歌、戏剧相鼎立的散文,并不是我们理解的文学散文,而是一种大散文观——与韵文相对立,不包括小说、戏剧的散文。自20世纪初叶,我国文学界引进了西方的Essay,经过多少作家的实践与理论家的研究,方总结出对文学散文的核心认知,近百年过去了,却发现西方散文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样,由此反观我国当下主流与非主流文坛的散文,难道不是一个应该认真思虑的问题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