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紫金·人民文学之星”评奖在京举行终评会议,一部以“七月诗派”为原型的长篇小说受到关注,这就是由“90后”作家冬筱创作的《流放七月》。小说以“七月诗派”和“胡风案”为历史背景,演绎了“七月诗人”与其子、孙三代人之间的命运与情感纠葛,进而发出对个体与历史存在的多重拷问。
一个年轻的写作者为何对这一题材情有独钟?这就不能不提及对冬筱影响深远的祖父——“七月诗派”中尚健在的诗人冀汸。作为“七月诗人”的后代,冬筱格外珍惜这笔文学财富,他说,毕竟了解“七月诗人”的人越来越少,写作这本小说也是对诗人和这个诗派的一种安慰。据冬筱介绍,冀汸已年逾90高龄,患有心脏病,住院10年,但意识清醒,一直关心着孙子的这部小说,让人欣慰的是,老诗人终于见到了这部小说的出炉。
谈及爷爷,冬筱言语之间流溢出真挚的情感,他说:“我很爱他,我希望爷爷永远不要离开我。”正是从对爷爷的挚爱中延伸出了冬筱对历史的凝望。在谈及对“七月诗人”的印象时,他说,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刻痕。1980年后,白发苍苍的他们依然是好朋友,和从前一样时常聚会,一同出行,交流思想,彼此关心——他们真正成为了一个“集团”,而他们所扮演的历史角色,也愈加显得悲壮而丰满。
谈及“七月诗人”以及像“七月诗人”这样的左翼作家对年轻人的影响时,冬筱说:“他们教给我们怎样面对苦难,遵从内心深处的信念,并且对生活保留纯真的热情和希望。”正是被前辈作家的精神信念所感染,使得冬筱对于历史与文学的关系也有着深刻体悟。他说:“当历史走到今天,小说作者的责任也发生了改变,他们有责任保留那属于我们先人的、近乎被遗忘的、亲密的生活方式的回忆。我幸运地拥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得到了前辈的帮助,并且试图展现另一种思考方式。如果一个年轻作者愿意去书写中国的历史,那他就有责任弄清楚历史事实,进行有深度的反思并且关注这个国家的未来。”
如今,在“80后”、“90后”青年作家常常陷入“小我”的重重包围,缺少对现实、历史、民族的担当时,冬筱创作中的历史意识或许能为青年写作提供另一种思路。正如作家张抗抗所说:“《流放七月》以年轻人的眼光,写出了历史和当下、时代与个人的错杂关系,它也许与你有关、和你的亲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