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中国》:风采斐然的新乡村史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09日07:57 王 晖

  《江边中国》(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6月版)是何建明新近出版的又一部重要作品,它与作者近几年写下的《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和《我的天堂》构成了其“苏南书写”的三部曲。这部新作聚焦的是张家港市永联村和它的当家人——被誉为“中国最美基层干部”的村支部书记吴栋材。在新世纪的报告文学作家当中,何建明是能够将各种题材把握自如的多面手,但其最为擅长的则是“国家叙述”。这不仅是指他近年写作的《国家》《忠诚与背叛》《奠基者》《国家行动》《破天荒》等一系列重磅之作,也表现在他书写家乡改革开放的三部曲中。

  作家对描述对象的选择和表现,往往能够凸显其创作理念和叙述伦理。作为苏州籍作家,何建明钟情于家乡的改革开放,从《江边中国》不难看出作者有着深厚的家乡情结,这种情结不是简单的乡愁和乡恋,而是有着十分清晰的指向,那就是致力于对家乡改革开放的时代英雄的倾情赞颂和推崇,对这些英雄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做出理性的认知,用形象化的描述来阐明和揭示这些英雄所蕴涵的意义。在作者看来,吴栋材“不仅仅是中国最美的基层干部,而且还是中国最具魅力、最富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基层干部”。“铁匠、木匠和绣花匠”既是作家对于这位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形象比喻,也是对其创业创新创造精神的深刻揭示。对吴栋材建起中国第一个乡村“议会厅”——永联议事厅,作者的评价是“吴栋材真的把‘中国梦’的理念融化到了公民参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之中,堪称巨大的中国式进步。”由此,作者的创作理念和叙述伦理便鲜明地显现出来,这就是对心怀理想、为民谋利、百折不回、实干创新的时代英雄和时代精神的充分肯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切期待。

  这样的创作理念和叙述伦理,就形成了《江边中国》独特的叙述视野,即以国际视野和国家眼光看一个村庄和一个人的发展及其意义,以政治、经济、文化的多维视野观照一个人和一个村庄的变迁。作品以细腻的笔触详尽书写30余年永联村的历史与现状,其中,侧重点是写吴栋材受命赴任村支书,带领全体村民披肝沥胆、攻坚克难、改天换地,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感人事迹,并将这种描述置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在该村每一个时期,诸如在创业起步、挖塘养鱼、兴办轧钢厂和炼钢厂、建设品质生态社区等等的描述中,作者都将其纳入到国际、国内视野进行观照,甚至将其与另一位“农民领袖”吴仁宝等同行相比较。第一章谈到农村中“脑子活络”者多为农民精英分子时,作品即是将英美国家、中国封建社会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这类人物的特点对照写出。作品还写到索罗斯席卷东南亚、掀起亚洲金融风暴,以钢铁为龙头的永联村经济面临巨大考验,吴栋材以其智慧和胆识率领村民逆流而上,抵抗危机,最终取得胜利。“永联村”和“吴栋材”在作品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村和一个人的代码,它是形象化的新农村史记,更是20世纪末直至21世纪初国际战略机遇期里中国奋起、发展、腾飞、复兴的象征。我们不妨将此视为何建明报告文学“国家叙述”的一个重要构件。

  作为一部形象化的新农村史记,《江边中国》的风采既体现在它独特的叙述伦理和叙述视野,也表现在它独特的叙述艺术上。在作品中,我们可以体验到浓郁而强烈的亲历性。强调田野调查和亲历性,是报告文学有别于其他虚构文体的重要质素。《江边中国》的亲历性不是简单地体现在作家到现场的采访,而是倾注了作者青少年时代生于兹长于兹“致青春”式的难忘记忆,大量谈及作者自己以及作者父亲经历的文字,使得这部作品在叙述的亲历性上,已经不再是记者式的“在场”,而是亲情式的“融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倾情写作,更是一种亲情写作。

  文学性的凸显,也是《江边中国》透射出来的重要特质。洋洋几十万字的篇幅,并没有使阅读产生枯燥、厌倦之感,而是兴味盎然,原因就在于它的细节丰富、人物丰满、线索分明、叙述语言和非叙事性话语个性鲜明。作品讲述的是中国波澜壮阔巨变中一个村的“史记”,而这种宏大历史的叙述靠的是毛茸茸细节的支撑。作品里有许多生动的细节和场面描写,吴栋材与人较量肩抬柴油机,吴栋材与玉石商人机智砍价等等充满兴味,吴栋材带领村民在沙滩上种地养鱼、建造永联炼钢厂、建乡村“议事厅”、开发永联小镇和江南农耕文化园,音容笑貌栩栩如生,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文中叙述时富于启示性和哲理性的非叙事性话语比比皆是,“农民是群什么样的人?农民脚踩大地,每天与大自然同呼吸,每天风餐露宿,每天顶日沐雨,他们是人群中最具狼性精神的群体。” 这是作者的感性文字,也是他的理性认知,充分显示出其文字的知性之美。

  作为一部非虚构作品,《江边中国》还体现出多文本融合的叙述个性。作品在叙述话语和人物话语之外,还有作者所写的新闻特写,永联村的协议书和合同原文,吴栋材的讲话稿和即兴发言原文,以及永联村各类型村民大量的口述实录(陆汉平、何阿根、钱永环等口述轧钢厂建设,陈华斌口述530项目技改,张先轶、杜显锋、张刘瑜等口述永联吸纳各路人才)。将不同文体的文本纳入到作品中,其效果在于强调报告文学的非虚构性,强调多角度的考察和证明。这使《江边中国》“史感”强烈,在艺术传达的同时显示出重要的文献价值。如果说70多年前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是关注旧中国苏州农村历史变迁的调查研究;那么,何建明的《江边中国》则是讴歌新世纪苏州农村从苦难到辉煌、由贫穷到小康的艺术史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