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树根的长篇小说《富春山居图》着重塑造了一个饱经风霜、受尽磨难的善良农民董阿开的形象,通过这个人物讴歌了独特的人性美。
《富春山居图》这部展示人性美的长篇力作成功的原因,在我看来有三方面。
首先是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学创作功底。上世纪60年代初,风华正茂的倪树根就在《人民文学》上一年内发表了三个短篇小说:《追粮船》《春雷》和《一只雨鞋》,嗣后《大公报》记者刘北祀特地从香港赶到萧山倪树根当书记的义蓬区向他组稿,不久一篇名为《雨》的小说发表在《大公报》副刊上……他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声名鹊起。就在此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近调离浙江去北京,临行前嘱咐倪树根挑起浙江儿童文学创作领头人的担子。他义不容辞,一方面殚精竭虑地致力于组织浙江儿童文学创作队伍,另一方面自己带头努力创作。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童话《笋芽儿》,次年就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通用小学教材,近3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小学生在阅读。正因为倪树根有深厚的文学创作功底,晚年力作《富春山居图》才能做到故事情节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结构上在传统的叙事框架下,多处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有时还有类似意识流的痕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也运用了在儿童文学中常用的语言反复手法,使叙事简单,结构紧凑,趣味横生。
第二,丰富的生活积累是《富春山居图》成功的最重要条件。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和作家思想的结合,而生活基础是产生文学作品的前提。作者本人就是富春山居中的一员,土生土长,毋庸赘言,他熟悉富春山居民俗生活,即使富春山以外的生活,作品所写的也都是作者所经历的,甚至是有“模特儿”的。现略举几例:书中写到的“简师”生活和学潮,是作者读书时的情景;“喈喈歌咏团”取材于他曾就读的湘湖师范的喈喈歌咏团;司马小惠的原型是作者的同学,也是我的同事,只是把男性改为女性;韦世汤是个靠“造反”从工厂混入县级机关的“无懒”。再如书中多次提到的“吃豆腐渣的故事”,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经历……因为是亲身体验,所以故事生动亲切。
最后一点是不辞辛劳、孜孜不倦的创作精神。今年春上,倪树根为了赶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出版该书(也是他入党60年纪念),凌晨起来修改作品,涕泪流了一地也没有察觉,直到家人发现后把他送进医院……这是多么全身心的投入啊!他的创作精神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