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作家景阳的第一本散文集《谁还能衣锦还乡》,表达的是他对大地和故乡鄂西的情怀。鄂西也是大地的一部分,因此,此书只有一个关键词——大地。
我特别欣赏他以大地和大地上的动物为题材的那些散文,如《大地笔记》《大地悲歌》《飞翔的诱惑》《牧羊时代》等篇。作者是个热爱大地、热爱大地上的农田和生命的人。他是大地的观察者、欣赏者、聆听者、思考者、赞美者,同时也是一位大地的悲悯者。他对大地上的动植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他视它们为亲密的朋友,珍惜它们的存在。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大地伦理》的作者、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提出的观点。他认为,传统伦理只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伦理,而大地的伦理则是处理人与大地,以及人与大地上的动物和植物之间关系的伦理,其根本原则是:“一件事物,当它倾向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时,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大地伦理》是生态环境保护论的发韧之作,因而利奥波德收录此文的专著《沙郡年鉴》,就被当代环保学者誉为经典。
我一边阅读景阳的散文,一边引发如下感想:大地是神,是上帝,是造物主。大地像太阳一样,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的源泉。大地集众美于一身。我们只能从宽厚的大地那儿获得生存的资源,感悟到人生和劳动的真谛。人类只有放低姿态,躺在大地上,视野才能辽阔、高远。人类只有像大树那样,把根深扎在泥土里,才能懂得大地的语言、吸收大地的营养、承受大地的恩泽。人类对大地应怀有敬畏之心、崇拜之情,就像农民在田野上建立土地庙以祭祀之。可如今的大地,伤痕累累,流水污染,坡岭光秃,头顶阴霾,空气污浊,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生存的质量。
作者在《大地悲歌》中写道:有一次,他去武陵山区,一路上欣赏着田园风光,深感“世上之美,无不与大地有关”,“山重水复的一路,把隐在大地褶皱里的那些安宁的村庄、泛着一片新绿的水田以及香气袭人、色泽高贵的油菜花悉数展现于我的眼前”。可是,“就在我望着东窗外万顷良田沉思的时候,就在金灿灿的油菜花边,就在一小叠青山旁,隔不了多久就会有一根巨大的土色烟囱顶端冒出的滚滚浓烟,猛地打击我对千里沃野之上那方天空的遐想,实在是大煞风景……在那不算太远的路途中,我还看见了一条母亲河的脸上布满了油污,厚厚的一层,在湿润的春风里漫溢;还看见了正在农田里忙碌的推土机,它的巨型大手正把不知盛产过多少粮食的肥沃的泥土翻起来,把良田变成路基……”作者慨叹,大地被人类的无知、愚昧、贪婪、自私破坏着。大地只能默默地忍受,但这些年屡屡发生泥石流、雾霾天、旱灾、水灾,多少生命被突如其来的环境灾难卷走,多少故乡在一步步沦陷,多少家园在一年年失守。大地在苍老,诚信在缺少,古风已不再,故乡已衰败,你还能衣锦还乡吗?
2013年,“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终审会于5月31日在京召开。那天傍晚,我和崔道怡在酒店附近林荫道上散步后,坐在树下的长凳上休息,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赵学敏相遇。赵会长看见我们两个野协会员坐在一起,便停下来和我们攀谈。我们谈到了北京空气质量很差,已进入污染前十城市;谈到了全国环保问题具有普遍性、全局性;谈到了下面有些环保部门明知某些企业严重排污也不作为,因有一条利益链把他们拴在一起;谈到很多污染企业,宁可缴纳少量罚款,也不重视环保措施。在5月末薄暮灰色的黄昏里,我们三个关心环保事业的老人,面露忧戚之色。我们都觉得,如果再不严惩环境污染者,后果将不堪设想。果然,在我写这篇文章后不久,报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环境污染刑事案件举起法治重拳,决定降低定罪门槛,对犯下环境污染罪者严加治罪。
景阳这部散文集,语言好,气象大。他对大地上的工业文明、乡村家庭的变迁、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作了反思;对其中有违社会发展规律、追逐金钱第一和物质至上、缺乏精神操守、破坏自然环境的恶行作了批判。行文中交织着希望与失望,纠葛着生命的荣耀与衰败,表达了一个清醒者的独立思考。他还年轻,写出如此水平的散文集,实属不易,应予鼓励。
美中不足的是集子中感人的、难忘的、鲜明的细节较少。这就影响了艺术质量。细节是点睛之笔,是散文中的金子,是作品里的肉。惟有细节,才能感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只要回想一下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细节、朱自清《背影》中的他父亲给他买橘子的细节,就可知道细节是多么重要了。
有一次,我乘车路过江南一个村子,瞥见农家小院里悬垂着一串葫芦的篱笆上,挂着一面圆镜子。有个小姑娘坐在矮板凳上对镜梳辫子,她身旁篱下盛开着一丛月季花,花畔正有一只老母鸡低头啄食地上的籽粒。这不是一幅典型的“农家乐”吗?这个场景、这个细节,不是一帧令人难忘的艺术摄影吗?当然,细节的获得,需要生活阅历,需要敏锐的观察,需要扩大自己的视野。一篇作品,有了好的细节,就有了成功的保证。景阳的散文大气,如果大气的散文里包藏着好的细节,将使他的作品提升档次。
我认为景阳是一位有创作潜力的年轻散文家,他的前景未可限量。以上关于细节的话,愿与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