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山纪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07日08:05 张家和(瑶族)

  一

  山背,一个风景如画、风情如诗的偏僻瑶族村落。从溆浦县龙潭镇驱车出发,穿过一段田园平地,然后沿山而上,虽然山高坡陡,但却无惊无险。六七米宽的公路,如同飘带,环山缠绕。路面正在分段硬化,并不畅通。时过立夏,绿肥红瘦。前些天的连续大雨,一些路段被浸泡得软如面团,车轮碾过,两道壕沟,形似大写的“川”字。小轿车底板过低,走进那个“川”字,中间凸起的那道脊梁立马就让四轮悬空。越野车虽然可以骑梁而过,但因淤积的泥浆太深,车轮陷入泥潭进退不得。半山腰处,只好弃车步行。

  步行可以抄小路,公路则盘山环绕,远了许多。但小路是用不规整的大小石块随意铺就的一级级台阶,让人走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但上了山顶转身回望时,却又是别样的心旷神怡,登山的辛苦顿时抛向了九霄云外。明灿灿的阳光,照耀着远近大大小小的坡坡岭岭,照耀着漫山遍岭的树木芳草,照耀着山上山下的田园村庄。春的妩媚已在退去,夏的热辣正在到来。杜鹃声声,叫得山谷荡气回肠。山风如歌,芳香扑面。苍山如海,绿浪奔涌,似是拍击着天际云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他看到只是一片空旷中的苍凉和一地苍凉中的空旷。而站在这山背之巅,目睹群山竞秀,耳闻百鸟啁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情怀油然而生,与王之涣的感慨有了许多不同。

  太阳已带着几许倦意,缓慢的脚步在青山与蓝天的连接处欲行欲止,似有一怀柔情,更有几许眷恋。久违的蓝色炊烟,徐徐地升起在绿树翠竹掩映的村落上空。山里人家黄昏时的温馨,让人生出几多向往。北宋词人柳永曾自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早年多次试第落榜,未能入仕,于是就“且将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生泡在江南水,依红偎翠,寻花问柳,却不识得山村淳朴意趣,远胜那江淮金粉胭脂。今宵酒醒何处?瑶山顶,清风明月。

  二

  山背,山的背面。叫山背的这座大山名虎形山,属雪峰山系,高大巍峨,名字霸气十足。虎形山一边属隆回管辖,一边由溆浦治理。称山背,大概是站在隆回的角度上而言的。山的这边和那边居住的同是花瑶人家。他们早年或许就是一家,由于那边地广人多,站在那边看这边,这边自然就是山的背面了。当然,也还有另一种含义,即指山的棱形脊梁,这让山背多了几分尊严、几抹亮色。

  古老的瑶与苗有着相似的历史渊源,同尊盘古为先祖,社会结构与苗有许多相似之处,名目众多,支系庞杂。瑶分“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平地瑶”等等。这些名称或取之于居住地,或取之于某一家什用具,或取之于服饰装束,或取之于喜欢的某种色彩,随意命名。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瑶族先人曾有过不断的分化与迁徒,由于没有文字,分化迁徒的过程也是逐渐忘却原有文化记忆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瑶的起源至今没有定论,源于“山越”,源于“五溪蛮”,源于“荆蛮”,源于“长沙武陵蛮”,说法众多。众多的源头之说虽然各有所据,难成公论,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瑶起源于南方,系炎帝一脉,瑶与苗的历史渊源、现实分布区域,以及相同或相近的信仰图腾、风俗习惯,足以佐证。以瑶而名,当与古代的社会制度有关。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国家法典上一直存在着劳役制度,劳役也称徭役。古代的赋税主要征收钱粮,而古代的劳役则是征民夫之力。劳役同赋税,构成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石,都是无条件的、强制性的,赋税以田亩课征,劳役以人口摊派,凡壮丁都有服役之义务。同时劳役也是一种刑罚,触犯王法,又罪不当死,于是判役。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以及跟随他们揭竿讨秦的900余人,都是戴罪赴渔阳服劳役的犯人囚徒。

  瑶的祖先另一说是陶罐工匠,因陶罐泥坯放在土窑里烧制,故称他们为“窑人”;又因陶罐泥坯制作由人工到木制模型手摇旋转,又称“摇人”。瑶族人早年同苗族人一样,勇猛彪悍,极富反抗精神,经常因沉重的赋税徭役同地方官府相抗,不仅当地官府束手无策,朝廷也莫奈其何。早在原始部落时期,蚩尤率三苗和“摇人”与黄帝开战,不幸一战而败。战败,或降或逃。降,则为奴隶;逃,遁入山林。延续而来的是夏、商、周,依然战事不断,战败一方命运是相同的,当俘虏,贬为奴隶,充当劳役,当了俘虏的“摇人”服劳役,简称“徭役”。南北朝时有“莫徭蛮”,宋代有“莫徭”,无论是“莫徭蛮”或“莫徭”,都是因徭役而起。据史载,因徭蛮们聚之山野,不缴税纳赋,不服劳役,朝廷无奈,有时出兵征讨,有时听之任之,于是把他们称为“莫徭蛮”或“莫徭”,意即不服徭役的人。而瑶,通徭。瑶为氏族之名,由此而来。名称的这一演化过程,说明了瑶在历史上多灾多难、饱受欺凌。

  花瑶是瑶的分支,一个以花修饰的名称自然给人以美的遐想。花瑶爱美爱花,尤其花瑶女人,艳丽的服饰让人眼花缭乱。头上的月盘、身上的衣裙、腰间的花带,几乎从头到脚,各种花儿在自织的白布上争奇斗艳、姹紫嫣红。花瑶因此而名。精美的服饰,是花瑶人的审美追求与美学积累。花瑶女自小飞针走线、挑花绣朵,汉人称之为“女红”。花瑶女挑花没有图案可供临摹,全凭着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美的感悟,挑出人生的喜怒哀乐、千姿百态,绣出岁月的古往今来、沧海桑田,由此创立了让人叹为观止的挑花工艺。而今,挑花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位花儿一样的挑花传承人瑶家女奉来香,放弃在外地打工,回到山背,接过前辈留下的金针银线,挑起自己民族的荣耀与责任,绣出山背花瑶人家更加多姿多彩的人生。

  夜幕降临,一弯山月,几颗星斗。淡月之下,青山隐隐;风过之处,树影婆娑。还未插上秧苗的水田,柔柔的波光与淡淡的月光相互辉映。蛙声此起彼伏,时而像一场大型的交响乐,时而似一首抒情的小夜曲。南宋词人辛稼轩曾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而眼前的我们,还有陪同我们坐在横七竖八的木板凳上的瑶家兄弟,虽然不在稻花香里,但闻着白天开犁翻耕的稻田散发的泥土芳香,也同样在一片蛙声中谈论年景,谈论山背花瑶的昨天、今天与未来。

  山村的夜晚祥和而宁静,没有喧嚣,没有浮燥,只有神清气闲、心静如水之感。偶尔几声犬吠,回荡在夜幕之中。东一盏西一盏的灯光,散落在或远或近处,既像天上稀疏的星星,又似地上微弱的流萤,而一束灯光,就是一户人家。大分散、小居住是瑶家人的定居特点,不像侗寨苗家,几十户甚至上百户人家挨屋连舍,抱成一团。或许,集中定居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人多势众,分散定居则昭示了一个民族的独立自强、生生不息。走进侗寨苗乡,你会感叹那种雄伟壮观的宏大气慨,而走进瑶山村落,你会感叹这种自然随意的飘逸洒脱。

  主人好客的热情难以形容,特意宰杀了一头肥猪。新鲜的乡里猪肉,当天从山上采摘的竹笋,自家酿制的米酒,天上的月亮醉了,月亮下的我们醉了。醉意朦胧中,梦同山背一起御风飞翔。

  三

  山背花瑶同胞何时定居于此,未见详考。但有资料载,清雍正元年朝廷发兵隆回征瑶,溆浦瑶民随及相应,攻龙潭断其退路,迫使朝廷撤兵议和。这一记载表明,那时龙潭一带已为花瑶栖息之地。山背本系龙潭辖地。清雍正年间的先战后和,在法统上确认了他们是这块土地上的永久主人。至于花瑶为何选择这几乎贴近白云蓝天的高山之顶作为自己的世代栖息之地,只能从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下的民族关系加以理解。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折射出历史留下的轨迹:汉人住平地,侗人居山脚,苗人半山腰,瑶人上山顶。这样的居住环境划分是非自然的,昭示的正是曾经磕磕绊绊的民族关系。

  从先人定居的那一天起,多少年来,多少代人,山背花瑶生在高山顶上,长在高山顶上,高山顶上成家立业,高山顶上生儿育女,百年之后,善良的灵魂也紧紧地系在高山顶上。而这大山深处,这高山顶上,闭塞、贫穷与落后曾经书写了多少艰难困苦的日子,积累了多少不堪回首的记忆。但是,他们拥有湛蓝的天空与洁白的云彩,拥有一年四季涓涓流淌的山泉,拥有春天的花香、夏日的阳光、秋天的层林尽染、冬天的银装素裹,更拥有大自然给予他们的丰厚馈赠,那就是集雄奇、壮观、秀美为一体,到目前为止规模居全国之首的山背梯田。

  梯田,顾名思义,田像阶梯,层叠而上,从海拔500米到1300余米,面积1500余亩,纵横15华里。竖看,像一架架云梯,连接天上人间,雄奇壮观,万千气象。横观,似一块块飘带,环山缠绕,凹凸收缩,妩媚娟秀。春耕已经开始了,男人们扶犁翻耕,吆喝声声;女人们或挥锄夯实田埂,或做些辅助性的农活,庄稼夫妻的那一份默契,尽情地挥酒在这田园青山之中。他们就是电影《北斗》里的“庄稼夫妻”:“牛郎织女难相会,庄稼夫妻日日亲。”让人心怀感慨,羡慕赞美不已。

  梯田,是山背花瑶儿女生命的舞台,播下的是心愿,疯长的是希望,收获的是人生。无论悲欢离合,抑或苦辣辛酸,如诗如画的层层梯田,既给了他们苦乐年华,也给了他们温暖阳光。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唐代刘禹锡这首《竹枝词》,写的是当时山里人家刀耕火种的劳作场景。而今面对规模如此宏大、气势如此壮观、布局如此别致的山背梯田,也自然而然地让人遐想山背上的先人们曾经有过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开荒岁月,曾经有过的银钏金钗负水、长刀短笠烧畲的生活画面。这画面,至今没有退色,因为梯田是在山背上,依山而开垦,单块面积过小,不宜机耕,让我们得以目睹刀耕火种的古老耕作方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据记载,山背梯田始垦于北宋,明朝终成规模,历时1000多年。多少先人把一生的岁月,交给那如同“愚公移山”一样的前赴后继,开田不止。从海拔500米到1300多米,梯田在一级级向上延伸,直到跃上大山峰顶。这逐年升高的仅仅只是一层层梯田吗?不!这升高的是山背人家的希望与追求,是花瑶儿女的人生与梦想。从纵向15华里到横向15华里,这拓展的只是一块块梯田吗?不!这拓展的是山背人家的胸襟与智慧,是花瑶儿女的寄托与祈盼。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有多高,而最高的是山背花瑶儿女的志向与抱负。

  据同行者介绍,山背梯田风光,一年四季美不胜收。春天禾苗未插之前,一层层梯田倒映蓝天,一片片云彩水中荡漾。禾苗种下之后,一层层绿浪随风翻滚,从山脚绿意盎然地涌上山顶。夏天,鸟啼蝉鸣声中,水稻扬花吐穗,香溢十里青山。秋日,秋风爽爽,吹进山来,一层层金黄像一块块黄色绸缎,从山顶直下山脚。收谷的日子到了,隆隆的收割机声与嘭嘭的打谷之声回荡在山上山下。那时丰收带来的喜悦,随着花瑶汉子的一声声呼喝,随着花瑶女人的一串串山歌,唱醉了秋风,唱醉了青山,唱醉了山背人家披星戴月的忙碌日子,那是透心的醉!进入寒冬腊月,雪花扬扬洒洒,满山遍岭,玉树冰花,一个银色的世界让人心驰神往。

  山背壮观秀美的梯田风光和魅力独特的花瑶风情,引得上山的脚步不绝于道,引得赞美与感慨之声不绝于耳。经过专家实地考察,确认山背的旅游资源达到了世界最高级别——五级。梯田规模最大,状态最原始,丝毫不比云南元阳、广西龙胜的梯田逊色。艳丽炫烂的花瑶服饰和当地丰富的民间习俗,都让人置身于民族历史文化之中。

  山背归来不看梯田,作别花瑶不看瑶俗。上山的路面硬化正在夜以继日地紧张施工,山背梯田旅游观光规划设计正在挑灯夜战。在可以预期的将来,又一个“张家界”将诞生在溆浦,又一条“九寨沟”将横空出世。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山背期待着,我们也期待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