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呼兰》是女作家曹明霞继《呼兰儿女》之后又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用十四章十五六万字的篇幅,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叶,呼兰河畔她家乡的许许多多人和事。从“民国快不叫民国了,要叫满州”,到少量日本兵进驻,打着“王道乐土、五族协和、大东亚共荣”的旗号,实行“归屯并户”、“街村制”、“清林清山”的殖民统治,到“开拓团”大批驻屯,妄图实现“要不了几年,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日本人,就会像那落地的种子,遍地开花,并且长成大树、森林,枝繁叶茂,莽莽无边”的梦想,再到1945年日军彻底溃败,无条件投降,最后落笔于“国共又要争天下了”;讲述了以洪庆山为主人公,三叔、三婶、金吉花、张立本、于德林、玉敏、王东山、多襄井、武下、菊地、朱康等50多位有名有姓的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间的爱恨情仇。经纬两条叙事主线纵横交织、起伏跌宕,展现了那个特定地域、特定年代中的社会万象和各色各路人们的生存状态、心理面貌和命运轨迹。当年不可一世,冷酷凶残的殖民者最终沦为“大日本帝国”的弃民,有的被杀被砍,有的战死,没战死的上级命令他们集体自杀,有的“杀死自己的老婆孩子,再自杀,有纵火的、有爆炸的、一家一家的死,一片一片的烧毁房屋”,揭示了侵略者从嚣张、疯狂走向崩溃、灭亡的历史必然;揭示了以善良的呼兰儿女为代表的东北民众,从血腥中逐渐觉醒,从“不管什么国,能吃饱饭,干了活按时拿劳金,就好”、“咱一个老百姓,还是好好的活着吧,能活命就算赢,什么亡国奴不亡国奴”的逆来顺受,麻木无知中逐步觉醒,走上浴血奋战,抗日救国之路的心理历程。书中描写的种种正剧、喜剧、悲剧、惨剧、闹剧告诉人们,一小撮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发动的、挑战人类良知和历史正义的侵华战争,不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给日本民族带来了永远难以愈合的创伤和耻辱!它也再次告诉人们,人道与“兽道”水火不容,对日本法西斯这头战争恶兽,只能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乞求得不到和平,善良换不来同情!鞭笞罪恶,讴歌正义,诅咒战争,呼唤和平是小说的主题。这也正契合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科学论断。正值中年,从没经历过战争苦难的“60后”曹明霞能写出这样一部厚重、深刻、具有强大震撼力和现实意义的作品,不愧是一位有担当、有眼光、有境界、有社会和历史责任感的作家。
扑面而来的“东北风”,随处可闻可感的浓重时代气息,是作者为她的故事精心设置的背景和底色。也是这部小说特有气质和韵味之所在。
白山黑水、森林雪原、方言俚语、民情风俗、生活习惯、家具器物、衣着打扮、饮食起居……作者把我们带到了她的家乡铁骊镇的人们中间;“男人喝,女人抽”的乡间习俗;剪下一撮狗毛、在煤油灯下烧成灰,和着煤油,糊到伤口上治疗狗咬伤的土方;一群大姑娘小媳妇围在火炕上玩“绰嘎拉哈”的游戏;将砍伐的木材放在河里,由人摆好利用水流运送至外地(当地称“放羊”)的劳作方式;三叔为庆山治病驱邪请“黄仙”跳大神的场景……我们仿佛跟着作者回到了那个贫困、落后、迷信、衰败、无望的年代,不仅给作品增添了浓重的历史感和色彩性,而且与书中人物的这种零距离接触,让我们真切地触到了他们脉搏和呼吸,更深地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犀利、鲜活、幽默、传神的语言风格是这部小说的又一亮点。也是曹明霞大部分作品的鲜明特征之一。
请看小说开篇几个主要人物的画像:
“庆山早晨起来,发现南炕上的三婶子已经在那儿抽烟了,长烟袋,烟袋杆儿比胳膊长,架在她的食指和中指间,还叠着粽子样的小脚当支架,吧嗒吧嗒——烟袋锅儿在她的吧嗒声中,一明一灭”;
“三叔生气了,三叔一生气,脸上的麻子都生气,一粒粒立起来,带着煞气”;
“玉敏也起来了,他两只小手抱着脑袋,喀吃喀吃的挠,人穷,虱子却疯长”;
“庆山在三婶自面前非常有眼力见儿,三婶子那只眇目,左右一晃,庆山就能把她看过的地方收拾得干干净净;三婶子一咳嗽,庆山就知道是叫他,有话说”;
“金吉花是这一带最会算计的女人,如果能把脑袋揪下来,她都能数出自己的头发是多少根。谁也别想白占她家的便宜”……
轻松自如,信手拈来的三言五语,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便活生生地站在了你的面前。
书中像这样的精言妙语随处可见:“你看百岁吃的,嘴巴上天天光光亮,哪像咱们,三根肠子闲着两根半”;“家里穷得虱子都成了双眼皮了”;“山子,打草的可不能跟放羊的唠”;抗联战士在山上露营“人躺下来,也是前面烤的烫心烫肝,后背,冰得彻骨”,作者这种语言能力的获得,一是靠了她的天资和聪慧,一是来自她多年在各种生活环境以及各类人群中的的精心采集和长期积累。
曹明霞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她只顾讲给你听,个中滋味,由你自己去品尝、体味。就像两位老友对酌,她只顾斟酒,既不夸酒有多香多醇,也不管你酒量高低,只任由你喝。自然,流畅,不刻意,不煽情。该繁则繁,当简则简,剪裁得当,伸缩有度。有的地方你或许觉得要发大篇议论了,她却轻轻一笔带过;有的你认为可能一笔带过的地方,她却偏偏要铺展开来,让你感到意外。每读到这样的地方,我总不免掩卷深思,试图寻找作者那些内心没有说出的东西,发现那些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读完这部小说,尚感到有两点不足:一是第九章开头,张立本动员群众齐心抗日的一段,略感生硬,突兀,语言风格与全篇相较也显不尽协调;二是对小说中几个日本军人(多襄井、武下、井然、菊地等)的心理刻画和灵魂展示略显单薄、肤浅,也许因为明霞太过善良,无法窥见这批恶人扭曲的内心世界?不知明霞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