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中的思考与情思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05日16:19 黄建生

  李永君自幼喜爱文学,从事行政工作多年,仍对文学怀有执着的追求。工作之余在《人民日报》《长城》《杂文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随笔100余篇。其中一些作品以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被众多刊物不断转载。因长期在机关工作,其经历的丰富、思维的深刻以及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使他的散文、随笔表现出独特的内涵和形态。无论是写现实,还是“观名胜”、“吊古迹”,总能站在一定思想的高度,进行深刻的思索和感悟,从而呈现出不同于一般创作者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读了他的作品首先给人突出的感受就是作者是一个“健行善思”者。行是地理上的游历,工作的关系,作者到过很多地方,或考察或学习;思是每到一地作者总是到文化古迹、博物馆、展览馆,查阅史书,深入思考。可以说,“健行善思”是作者追求的生活方式和写作态度。思考中有对现实问题的剖析,对体制与机制的反思,也有对文化发展的反思。这些思考散发着思想的光彩与精神的魅力,成就着丰赡而亮丽的风景。特别是他的游记散文,无论是写国外人文景观,还是写国内山川景色,不只是向读者介绍山川形胜、风土人情,而是善于在生动的叙述中熔铸人生经验,将叙述内容置于文化的历史深度加以考察,并从独特的思考中,得出发人深省的结论。其次是哲理性品格。文学作品的哲理性是对世界对人生内在意蕴的全面性、整体性揭示,是对于人生真谛的探索和开掘。哲理的这种涵盖性、深刻性、抽象性使其具有了强大的精神魅力。李永君的散文、随笔或以浅写深,或即物兴感、即事成理,常常摘取日常生活情景阐释道理,把道理放在具体事件中去展现。《认识的拐角儿》《镶在墙上的法治精神》《沐雨游华山》等作品的着眼点不在特定时代、特定人物身上发生了什么,而重于在任何时代、任何人身上都可能发生的生活道理。《认识的拐角儿》用我和妻子在医院里与一对老年夫妇发生的误会,告诉人们误会的发生,都是因为有一个物体的拐角挡住了人的视线。生活中的许多误会都是因为“认识的拐角”,影响了你正常的思维判断。所不同者,挡住视线的拐角是别人设置的,而影响思维的拐角则多系自己设置的。从狭隘的自我立场出发,拿自己的尺子去度量别人,甚至把别人的好意当作“别有用心”。《沐雨游华山》告诉人们人生的许多美景,眼见固然快意,但心里留一份想象,留一份神秘,留一份希冀,不是更有魅力吗?这些富有哲理的作品,是作者对生活经历的概括和总结,思想深沉,见解独特,掩卷令人回味。

  再次是充溢的真情流淌其中。李永君的散文、随笔虽多理性的思考,但却有充溢的真情流淌其中。“情者文之经”,在他的笔下,亲情友情往往血浓于水,于朴实无华中见真纯,读之让人心动,甚至催人落泪。《三张烙饼》中的父子情深,透过字里行间流显出来。寒冷的冬天父亲风餐露宿外出去“拉角”,省下路途中的三张烙饼到我就读的县城中学看我,“父亲爬上车辕,再站起身,从高高的缸上拿出一个包袱,一层一层慢慢打开,烙饼经过十几天的旅行,已变得硬梆梆的,而且沾上了煤灰。父亲把他那黑乎乎的粗糙大手在包袱上擦了擦,然后把饼递给我”,而父亲说自己挺一挺,深夜到家后再吃晚饭,然后“赶着驴车踽踽上路了”。父亲上车拿饼的一连串动作,离去的背影,简约的白描、传神的工笔抒发出生活困难时期的父子深情,不禁让人想起朱自清《背影》表达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失落的校园》中回到曾经的中学校园,看到过去掩映在绿荫之下的蓝砖瓦房、哥特式老建筑以及青砖铺就的小道消失了,没有了鸟儿的鸣唱,也闻不到了芙蓉花的清香,幽雅不见了,韵致不见了,到处拥堵着杂乱无章,粗制滥造的建筑。作者在惋惜之余,反思家乡近年来的治学理念和教育思想。

  在结构方式上,李永君的散文、随笔继承中国传统文学中骈体赋和新乐府的特点,在篇章之末披露襟怀,又如古代历史叙事曲终奏雅的述志讽喻。让读者感受到他的“赋诗”实为“言志”。《镶在墙上的法治精神》以淡淡笔触,娓娓道来,看似平淡无奇的叙述,结尾却意味深长,让人惊喜不已。文章借伦敦大学一座教学楼修建过程中, 土地所有人罗素家族对大楼“拆”还是“留”的态度变化,表达了深刻的道理,结尾一句诘问“这块小小的牌子,不正宣示着虽看不见却能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的权利、自由和法治精神吗?”表达了作品在召唤一种法治精神。文章虽短却意蕴深远,足见作者敏捷的心思和善于从平凡事物中思索生活意义的哲人气质。《红楼随笔》绝大部分篇幅在写北大的一栋红砖楼,经历的历史沧桑,与红楼有关的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最后“其实不凡与平凡在表面往往是看不出的,其区别总是在内涵,在底蕴”。《壶口三记》最后“壶口瀑布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磅礴气概,不正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吗?!”。而《烟雨南湖》《感受绍兴》等将眼前的风景和景后的历史结合,开始是关于景物或故事的大量描写及叙述,然后笔锋转向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使作品获得了一种单纯写景或单纯写历史所没有的张力,产生了一种时空融合感和历史沉重感。这些“卒章显其志”的结构方式,结尾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归纳,把主题深化,使作品顿时生辉,增加了深刻性和感染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