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急剧的城市化进程,乡土中国已渐渐成为一个略带伤痕的存在、一个越来越遥远的想象。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一大批描写乡土中国的非虚构作品层出不穷。其中,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和梁鸿的《出梁庄记》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乡土中国的种种问题。日前,孙惠芬和梁鸿做客腾讯书院,从两部作品的创作谈起,与读者分享了自己关于转型期中国农村与城市化进程的种种看法。
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聚焦农村自杀现象,在她的作品中,这个巨大的社会问题被一个个具体而微的鲜活生命揭示了出来。孙惠芬坦言,自己之前对乡村生活的态度是拒绝、逃避的,然而,面对自杀的生命个体和那些灾难的家庭,她切实感受到死亡的恐惧。孙惠芬还表示,自己在走访家乡亲友的过程中发现,人在无助的时候,有一种信仰是多么重要。“生命太渺小、太孤独,我们每个小小的生命游走在天地间,都需要建立与信仰的关系。”
梁鸿的《出梁庄记》则以梁庄为圆点向全国辐射,写出了打拼在不同城市、不同群体、不同职业的梁庄人的生活。梁鸿还与读者分享了她在写作中得到的感悟:“尊严在乡村叙述中一直被忽略,现代话语体系一直将其建构成愚昧、沉默、粗疏的群体,农民进城时就被定位为符号化的人,而不是生命的存在。”事实上,作为一个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我们的精神特征和精神指向都与乡村息息相关,村庄的丧失可能使我们所有的生命没有归依。而这,也许正是现代人信仰缺失的根源所在。(行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