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冒出来的是“民国热”,而不是“清朝热”、“文革热”或“苏俄热”、“台湾热”?我想起码有这样一个因由:曾经对于民国史的歪曲、禁锢,在国民心中埋下了好奇、求真的种子,这几年环境有意无意的松懈,令种子萌发,而民国真相让人觉得新奇、有趣的同时,还使人们产生了恍然有悟、“原来如此”之感,甚至现实的困惑、无奈和愤懑,竟然也能在“民国回味”中得到一些排解、启示,于是,萌芽便长成了“民国热”这样一棵时尚文史之树。
“民国热”的过程,大概也遵循着由表及里的逻辑。大众对于民国的赏识,大致有着由花叶到枝干再到根本的过程,也就是由民国的名人趣事到民国的风范情怀再到民国的思想魂魄。追忆者与此相对应的感受,则会由感觉的愉悦到情感的波动再到思想层面的参悟。如果这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三段论”成立,那么“民国热”发展到今天,就应该面临“民国思想热”的阶段了。
花叶妩媚浮艳,枝干气质明朗,根系朴实见性。“民国热”到了“民国思想热”的阶段,它的广泛性和市场价值会远不如从前,因为“思想热”应该主要表现于思想文化领域的热,而不是大众层面的热,但到了此阶段,其思想价值将会浮出水面,并将对民族、国家的文明发展产生较深层的作用。我们讲“继往开来”,必须先要“知往”。我们的“中国梦”要做成个什么样子,也要先了解一下我们的先人都曾做过什么梦。就是在梦中,中华文明也不该走回头路吧,也该向着人类现代文明的方向行走吧。
民国史为何一度被禁锢被歪曲?表面原因是“敌对关系”,深层原因则是“一贯方略”,甚至包含着对于民国思想的惧怕。就此,“民国热”能够热起来,不仅体现了广大国民的好奇心和趣味所在,还说明了今天中国环境的宽松。如果我们相信“波浪式前进”,便由此可说,中国的历史有很多时候是走下坡的,但中国的今天,却处在走上坡的历史时期。这是我们应该感到欣慰的,也是我们要百倍珍惜的,但是我们也要理性地辨别“上坡泡沫”,更要“居上坡思下坡”。
走进民国思想的世界,不只是照镜子,不只是寻找历史的不足,民国思想竟然还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还给我们以深刻、鲜明的启迪。在编辑《民国思潮读本》这套书时我发现,民国这个“万恶的旧社会”,竟然是中国思想史上可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相比肩的一个思想高峰。不同的是,那个高峰主要是中国内部诸家思想学说的大活跃,而民国高峰则是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大碰撞背景下的思想大活跃。民国,是在西方近现代文明的无情冲击下中国封建统治结束的节点,也是古老中国分娩新文明的剧痛期。可惜的是,这个转折,这个分娩,没能顺利完成。其深层的原因,可能是文化根性、民族根性层面的原因,这是学者研究的范畴,是无法得到史实清晰证明的。
《民国思潮读本》是一套270万字的民国时期思想界的名人名篇集萃。编辑过程中的另一个感受是,所谓的“历史的上坡期下坡期”只是一种大致的趋势,而不是全方位的具体表现。就此,国民党政府虽然很腐败堕落,但民国思潮还是蔚为大观的。民国后的中国也在某些方面经历过上坡时期,但是中国思想领域的活力,却迅速跌入了低谷,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伊始,才又见一点新的起色,而90年代后的“盛况”,就不必说了。正是中国这样一个百年思想史脉络,才导致了民国思想在今天还大有现实意义。今天的许多困惑及无奈,在我们领略民国思想的峰峦时,竟然可以获得启蒙及排解,这便是我们预测、期待“民国思想热”即将到来的主要根据。
然而冷静一想,这个预测和期待又很可能是一种虚妄,因为民国思想的含义和价值,大多数知识分子早就心知肚明了,至于社会上没有表现出“民国思想热”,只是因为大多数知识分子出于种种原因的苟安及噤声造成的内热外冷的局面罢了。若真是这样,即使“民国思想热”真的会到来,也将不是知识分子领域的热,而应该是具有人文思想情怀及人文思辨爱好的非知识分子人群中的热。我们甚至怀疑,以中国当下普遍的浮躁,本就不会产生任何的“思想热”,也不会有什么“民国思想热”的到来。就此,作家出版社出版《民国思潮读本》,并没有大的市场期待,我们只是想为民族的思想进步做一点资料工作罢了。然而我们还是但愿这个悲观主义的推测是不合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