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私人 也载道——读《写给80后女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31日08:44 朱 强

  当大部头的图书在人们手上越来越显得沉重时,读书人开始怀念小开本图书的年代。袖珍本不仅面貌可爱,同时也容易亲近,灵巧的气息在方寸间氤氲开来。徐景权的《写给80后女儿》就是这样一本小书,在有限的容积内盛放着自身敦实的重量。

  徐景权的这册小书,确切说来就是两封长信,这些文字熨帖着人的肺腑,清朗疏阔、亲切可人、简单温暖,让人血脉贲张、热泪盈眶。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给人以一种上升的力量。

  在我看来,任何优秀的文字,在写作的过程中都是私人的、隐蔽的、忘我的、遗世独立的,尽管在某些人看来,如此会有点小我,但同时,也正因为这点小我,使“我”在世界面前后退了一步,由此廓清外面世界的层层喧嚣,给“我”独自思考以及与世界对话的可能,也方便了“我”接近事物的本质以及担当“大我”的重任。

  徐景权的这本《写给80后女儿》更是加深了我对此点的理解。徐景权将这些隐蔽性的文字一枚枚码出来,其中既有关于女儿童年往事的回忆,也有自我心得的分享,还有对女儿的谆谆教诲以及殷殷期待。可以想象,在那样一个月明之夜,日常事务与内心重担统统撂开,世界清寂、书卷铺展,此时内心深处惟有身在远方的女儿。面对这些,徐景权是坦然的、直率的,因此,他的感情无疑是真挚的、美好的。

  同时,这一册书所涉及的所有关于女儿的记忆,都不完全是女儿个人的记忆,它也是那一辈人的共同记忆,以及那个时代的某些记忆。那些有关女儿成长的经验,也不完全是她独有的经验,同时也是所有“80后”孩子的共同经验。因此,这本书所裨益的对象,也超越了女儿,向四面八方辐射。所有孩子的家长在《写给80后女儿》面前都将是受益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既有私人化的真实、真挚、动人,同时也能引起广泛的同感与共鸣。

  《写给80后女儿》既是一本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的家书,也是一本宏大的叙事散文。沉重与轻盈是文学可能将人带往的两种境地,但是徐景权似乎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将我们带往哪里,甚至根本就没有想过要与“文学”攀上任何关系,只是在用心给女儿写信,情感渗透纸背,用女儿最为熟悉也最为亲切的话语,帮她理解那些潜藏在生活内里的幽微纹理。

  徐景权不大喜欢把文字塑造成一株盆景,摆放在显耀的位置,看它搔首弄姿、卖弄文采。他更希望文字能发挥实际的作用,他轻易不肯出招,一旦出招,就务必点到要穴上去,甚至于,他直接把书写当做了某一剂补药。1998年的7月,徐家有女初长成,他把这一剂药灌输到女儿的思想里,在这些清苦大补的汁液中,女儿也因此出落得更加亭亭玉立,正直而清丽,优雅而饱含蕴藉。2012年7月,恰当女儿身为人母,他洋洋洒洒地又是一封长信遥寄过去,这中间横亘的跨度,不仅仅是时光里的14年,同时也是女儿身份与内心长河的巨大跨越。

  徐景权对于文字是极放纵的,形貌气味都有点像《水浒传》或《堂吉诃德》那样大大咧咧、信马由缰。或许,在小说家那里,只有经过酷似自虐般的反复删改,才能使他心安理得。可是,在面对女儿的时候,所有技巧与修辞都可能成为一种累赘,在讲述的过程中,有关女儿童年的那些碎片,作者都尽力做到轻拿轻放,尽可能避免那些旧事物的灰尘扑落下来。比如当年女儿的作文本里写到:“做玩(完)作业就去完(玩)”,类似的一些细节,徐景权总是津津乐道,像收集在罐子里的甜蜜液体,一勺子一勺子地舀起来,然后又重新倒进罐子里,陶醉于液体流泻过程中溢出的那些温暖。他既是在给女儿写信,也是在一遍又一遍地加深对这些美好往事的记忆。

  在我看来,任何书写的终极指向都应该是内心的气度、胸怀。这些东西直接作为骨架,支撑起所有文字的重量。在徐景权这些絮絮叨叨的语重心长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根植于传统土壤里的众多品质,譬如他在教导孩子的时候,总是说不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都应该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人之本色,也就是做人的道德准绳,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某种信仰,比起世故、圆滑、精明,他更愿意看到一个直率、正义、真诚的女儿。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册子的精彩之处,除了那些温暖的、柔软的、流动在表层的气息以外,还因为它拥有一根内在的坚硬、挺拔、高尚的脊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