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塑造问题制约了国产电影的质量提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31日08:37 薛晋文 王晓娟

  人物形象是影视作品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决定着影视作品的得失成败。可以说,一部影片如果没有立体而丰满的人物形象,就不可能赢得观众的赞誉和口碑,也不可能穿越时空流传久远。国外优秀电影《阿甘正传》《公民凯恩》《阿凡达》等之所以经久不衰,正是得益于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他们至今仍是许多电影人物的原型参照。百余年的电影创作史告诉我们:人物塑造既关乎电影的品质,又决定着电影的命运。当下部分国产电影的人物形象明显不能打动观众,有的人物是脱离生活的“外星人”;有的变形走样“人、妖”不分;有的美丑混淆——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制约着国产电影的进步,其突围不可以再拖延等待。

  远离“假大空”,现实性是人物形象的基点

  近两年来,国产电影形势喜人。其中,《泰囧》《西游·降魔篇》均以高票房收官;《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中国合伙人》等一批青春题材电影位居院线榜首;《十二生肖》《富春山居图》《寒战》等动作警匪片紧随其后;古装电影《四大名捕》《血滴子》《画皮II》票房一路飘红,它们让许多进口大片“望洋兴叹”。但冷静梳理,我们发现,多数国产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变形走样,既与现实生活隔山隔水隔心,又难与当下生活对话交融。

  以《泰囧》和《西游·降魔篇》为例。前者的人物形象夸张离奇且自我弱化,与当下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相去甚远,抽离了民族情趣中应有的人物审美立场,人物形象的静观效应和审美功能显著弱化,在消费意识形态麻醉与转移的背后,凸显的却是现实的迷惘与生命的失根或失重,无所依附的孤独与疯狂追逐的焦灼汇成了一条虚无之河。后者的人物形象更加离谱,彻底颠覆了文学经典中的约定形象,崇尚把凡人变成妖魔、把神仙变成怪兽,人、妖、魔、兽、怪的乱炖和混搭是该片人物形象的主要追求。如此人物形象悬浮于现实土壤之上,偏离了民众的基本欣赏诉求,混淆了民族标签和文化底色,很难看出人物在压力之下的选择和真相,很难理出人物本性变化的轨迹和必然趋向。影片中的形象俨然是一堆刺激、控制、迷醉、癫狂、恐怖的符号和乱码,人物由情感负载变成了情绪宣泄、由典型思索变成了集体狂欢、由现实的审视变成了现实的虚无与狂躁,很难引发观众精神境界和审美理想的跃迁,无法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灌注生气活力。可以说,人物形象的虚情假意、求大不求真、空洞无思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国产电影品质的整体提升。

  拒绝“骄奢躁”,质朴是人性魅力的本色

  人性光辉和人性魅力本质上历来以质朴为美,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的传世经典形象大都如此。历史创作经验告诉我们,质朴人物远比骄奢人物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真诚之人远比矫情之人更具时代穿透力。例如,经典电影《小花》《城南旧事》《牧马人》中的主人公,经历了时代风雨的淘洗,依旧被观众深刻铭记,这些人物共有的特征是:平实中见奇绝、素朴中显气象、真诚中蓄力量。他们不为浮华的物欲所蛊惑,不因逆境而躁动不安或泄气消沉,而是始终以坚韧之心处世,以质朴情怀待人,不矫情、不浮夸、不拜金,在善恶和美丑的冲突中,他们都张扬了进步力量与质朴之美。

  其实,越是物欲称霸的时代,越需要清澈的灵魂引领向善的希望,骄奢享乐的欲望体验只能让观众更加躁动狂乱,历经“空”、“色”转易,将堕入无尽的空虚和迷惘。就像《小时代》中的四位女主人公一样,金钱和物欲并没有给她们的人生增添价值,反将内心最原初的质朴打磨殆尽。现实生活确有诸多的不如意和残酷性,但是影片不能为了迎合少数人的生活趣味,而将这些人的价值观无度放大和渲染,以奢靡骄躁的人物形象示众,其精神和生活追求都是脱离主流社会生活的。目前,青春题材电影的受众群体大多是青少年观众,他们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缺少主动屏蔽不良内容的自觉,更没有自我修正以及价值矫正的本领,加之社会贫富分化鸿沟明显、享乐纵欲苗头虚火过剩,极易被影片中弥漫的拜金、炫富、叛逆、暴力、情色等信息迷惑。假以时日发酵,校园内外的小资情调会胜过勤学苦练之风,贵族情感会嘲弄挤兑日常情感,以叛逆为美、以质朴为丑,以清贫为耻,以富足为荣等不良倾向就会愈加风靡。

  突破“类型化”,多样性是繁荣的保证

  近些年,国产电影的类型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具体而言,动作武侠片中的人物普遍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青春题材电影多有“伪悲剧”色彩。《一代宗师》《十二生肖》,以及《西游·降魔篇》中的英雄人物均有类似的创作手法,《毒战》中的贩毒分子蔡添明,以及《逆战》中的国际匪徒万阳大都如出一辙。可以说,他们都是被正义力量或英雄人物感化的良知个体,缺少鲜明社会趋势和历史必然性的时代韵味,更多的是亡命天涯或为情所困式的个人困境黩武,英雄被柔情消解,甚至被多角恋情所吞噬。此外,青春题材电影多以人物的伤春凭吊和酸涩情感为线索,例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郑微,《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文佳佳,《失恋33天》中的黄小仙,她们都是在现实和回忆间苦苦挣扎的个体,这些人物外表看似不同,实则有着相似的个性特征和情感追求,经历过轰轰烈烈的爱情后感觉茫然无助,缺乏真悲剧的沉郁顿挫与意蕴深沉。遗憾的是,创作者只注重类型的因袭,没有将人物背后本质的情感动因、精神振奋和生命自由表现出来。

  喜剧电影同样受到了类型化的羁绊,部分喜剧片常常赋予脑残化的人物以特殊能力或机缘奇遇,没有让人物直面对抗力量去完成新生,也没有让人物在执迷不悟中给人理性澄明与思索,定型化的喜剧人物形象让观众只是好笑和娱乐,尚未达到看上去好笑,其实本质上并不好笑的真喜剧境界。类型化的优势在于让电影按照统一标准安全生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创新带来的不可预知性和风险性,但是,影片过度类型化也极易让观众形成审美疲劳,挫伤电影人的创作积极性,使国产电影错失走向繁荣的历史机遇。因此,打破类型化的人物设置,减少照搬既有人物形象模式的痕迹,尽量多从生活中寻找创新灵感和原型依据,并用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去创造人物形象,从而推出更多真实可信、丰富多样的电影人物。

  国产电影若想学会独立行走,优秀的人物形象不可或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