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行 与官兵同心——写在总政歌舞团建团60周年之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31日08:22 曹慧民  陈观旭

  被浓烈的军旅文艺披上盛装的国家大剧院,承载了一段厚重的历史。5月以来,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军旗下的歌声》、交响音乐会《我们的岁月》、歌舞晚会《以青春的名义》、红色经典舞剧《铁道游击队》、演唱会《名家与经典》交相辉映。

  刚从黑龙江、内蒙古、云南和广西边防“重走光荣路”归来的总政歌舞团艺术家列阵军旗下,在凝聚光辉历程的精品力作中,与人们共同走入如歌岁月。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委、解放军总部首长的亲切关怀下,伴随军队昂首阔步的伟大征程,总政歌舞团已走过辉煌一甲子。

  血脉里,流淌着战火凝练的基因

  5月15日,交响音乐会《我们的岁月》首演之夜,扣人心弦。

  交响组曲《历史拨动的心弦》、舞剧《铁道游击队》组曲、管弦乐《渡江——1949》、交响幻想曲《再见吧,妈妈》4部军事题材交响乐,将人民军队壮阔的历史诗化为一幅音乐全景画。团长曲至、作曲家张千一为建团60周年而作的交响随想曲《我们的岁月》,中提琴与大提琴以深情、舒缓的音符,奏出“歌、舞、乐”的象征曲调;悠远深邃的音色洪流,映衬出文艺战士与军队昂然前行的身影……

  1951年春,25岁的胡德风来到解放不久的上海,参加中央召开的全国文工团团长工作会议。解放军总政原文化部部长陈沂对他说:“咱们军委要成立总政文工团。你原来是部队的,你赶快回去”。

  一个规模空前、几乎包括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的总政文工团,出现在年轻共和国刚刚拉开帷幕的历史舞台上。如此的体量和气魄,从开始就表达出一种强烈的象征意义——无论对于这个国家还是军队,在即将开始的新时代里,文化艺术具有何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总政文工团所要担当的历史使命,从那时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老团长魏风回忆说:“根据总的发展形势,陈沂部长提出建团的方针,经罗荣桓主任同意,报周总理批准,就是:建设一个全军的、正规的、专业的、示范的文工团。”

  1953年,总政歌舞团在总政文工团歌舞剧队的基础上正式组建。虽然诞生在新中国的怀抱,但它的血脉里天然地流淌着战火凝练的生命基因,一亮相就列阵于人民军队的战斗序列,一登场就身负特殊的使命担当。

  此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正激烈进行。作为一支军队的文艺团体,他们和战士一样奔赴战场前沿阵地,接受血与火的淬炼。

  ……

  当共和国的脚步跨进新世纪的征途,总政歌舞团的艺术家再次唱响时代的强音,用歌声表达着民族复兴的心声。就像过去伴随共和国一路走来的恢弘历史,他们继续担当着特殊使命。在那些辉煌场景和激越的旋律中,在一幅幅壮丽的画面里,人们都能听到他们饱含深情的咏唱,定格那经久难忘的艺术群像。

  为兵服务是使命,更是天职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大潮刚刚涌动,部队在华北大地举行多兵种合成军事演习。受这次大演习的激励,词曲作家孟宪斌、高峻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写下混声合唱《祖国,请检阅》:“我们来自光荣的南昌,身披长征路上的雨雪风霜……”

  《飞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回延安》《四好连队之歌》《五好战士最光荣》《神枪手》……几乎人民军队发展历程中的大事件,在他们的歌声中都有体现。军旗下的歌声,串起总政歌舞团的编年史,也串起文艺战士为兵服务的艺术年鉴。

  4月初,慰问分队又踏上了去西南边防的路。车在崎岖山路上行进,老远就看到主峰裸露的山岩上,立着8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十五的月亮》《再见吧妈妈》等8首歌曲和歌唱家的名字。从云南普洱到文山7小时的崎岖路程,他们的思绪回到了20多年前。

  “那天晚上,团长傅庚辰临时召开党支部会,宣布第二天一旦发生意外,将由舞蹈队队长郑仁龙负责,继续完成任务。次日凌晨,傅团长率领彭丽媛、阎维文等艺术家冒着生命危险赶往最前线,为战士演唱了一首又一首歌曲,有的战士听着战歌冲进硝烟,再也没有回来;有的战士一边包扎伤口一边观看演出,然后重返战场。”原副团长、曲艺家刘炽炎回忆道。

  部队长对时任政委乔佩娟说:“你是总政首长给我们派来的‘第二政委’,还带来了几十个小指导员。”他们把第一枚一等功军功章别在锦旗上送给小分队,上面绣着金灿灿的大字:“军功章有你们的一半”。

  1986年,乔政委带领彭丽媛、克里木、姜丽娜等艺术家赴西南边防慰问,认识了17岁的战斗英雄王琦。次年,在一次边境战斗中,王琦双目失明,被转移到301医院救治。乔政委闻讯带领多位艺术家前去探望,给他一个人开了专场演唱会。那天,正好是王琦18岁的生日。

  “为兵服务是使命,更是天职。许多人从第一次下部队,就在心里许下诺言:我要用一生为战士歌唱,为战士服务。正是官兵告诉我们的艺术家,部队需要艺术,而艺术更需要战士。”政委张方军这样说。

  战士出身的作曲家士心,原名刘志,成名后,将自己名字中的“志”一分为二,以此表明永远的战士情怀和一颗士兵的心。那年,马上要过元旦,听说队伍要去陕甘地区慰问,年逾花甲的歌唱家寇加伦对团领导说:“让我去吧,这可能是我在职期间最后一次下部队,给我这个机会吧”。

  总政歌舞团为兵服务的情怀,还体现在部队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关键时刻。1998年,华东地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他们第一时间赶到九江。彭丽媛、阎维文、黄宏、刘小娜等登上长江大堤,与满身泥水的战士手挽手,共同唱起张卓娅、赵大鸣连夜写就的《抗洪大军歌》。在歌声的激励下,官兵们士气高昂,肩扛麻包,吼叫着冲向决口。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刚发生,时任副团长的李福祥率领创作组,乘冲锋舟进入灾区,一边救灾一边搜集素材。两天之内,由赵大鸣作词、刘青作曲的《你是我的父母,我是你的兵》在救灾第一线诞生,迅即唱遍全国。

  随后,由总政歌舞团组成的抗震救灾“心连心”艺术团两支小分队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分赴灾区慰问。在余震不断的什邡市蓥华镇、绵竹市汉旺镇,他们噙着泪水深情演唱《我的士兵兄弟》《父老乡亲》《说句心里话》。

  抗击非典、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玉树抗震救灾,他们总是出现在第一现场,用行动诠释“文艺战士在基层,心中才会有官兵;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

  经典,注入艺术家的精神

  6月2日,大型演唱会《名家与经典》的大幕徐徐拉上,热情不减的观众依然伫立鼓掌,久久不愿离去。自首演以来,这样的场景常常出现。克里木、程志、王秀芬、熊卿材、阎维文、蔡国庆、刘小娜、白雪、王宏伟、谭晶、雷佳等老中青三代军旅歌唱家同台演唱,一首首感动心灵的时代经典,完美呈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民族音乐的灿烂历程。

  翻开新中国舞台艺术的发展史册,几乎每一页都有总政歌舞团的鲜明印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横跨半个多世纪,成为舞台艺术的经典之作,他们担当中坚;已举办20多届的双拥晚会,每年都是春节首都舞台的重头戏;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几乎所有党、国家和军队的重大庆典,总政歌舞团的艺术家从始至终没有缺席。他们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艺术创造与艺术传播,不仅蕴生、激发出部队的战斗力,而且影响、塑造着人民的精神世界,使之融入国家的文化力量。

  “他们不但是全军文艺创作的优秀代表,更是60年来国家舞台艺术的典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总政歌舞团在每个历史时期的舞台上,都有一批杰出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中国文联副主席、词作家陈晓光评价说。

  在新中国舞台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总政歌舞团的舞蹈、声乐、舞美最为耀眼,最能唱响时代的最强音,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种“文化标识”。他们用独具一格的民族风格和军旅特质,在中国文艺舞台上坚守着自己特殊的位置。

  《比武》《不朽的战士》《陆军腰鼓》《海燕》《战马嘶鸣》《士兵进行曲》《昭君出塞》《八圣女》《牡丹颂》《士兵的假日》《壮士》《士兵与枪》《扎西德勒》《穿越》《跨越》《铁道游击队》……200多部舞蹈、舞剧作品,为中国当代舞蹈史写下浓墨重彩的时代华章。

  《阿凡提之歌》《歌唱二郎山》《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祖国万岁》《红星照我去战斗》《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在希望的田野上》《高天上流云》《父老乡亲》《江山》《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我们是黄河泰山》《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十五的月亮》《春天的故事》《说句心里话》《小白杨》《母亲》《士兵的桂冠》《边关军魂》《西部放歌》《在和平年代》《芦花》……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丰富和影响着中国人的情感生活。

  新世纪以来,他们把剧目建设作为谋求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歌剧《木兰诗篇》经重新编排走向世界,一批年轻演员迅速成长。

  经典是怎样炼成的?原团长、作曲家印青举例说:“阎维文的《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录了3次已是成品,其中‘别说我不懂情只重阳刚’,开始认为唱得不够挺拔,录完又感觉很挺拔的乐句里,还应揉进一种淡淡的感伤,处理得细腻之至。我们团的歌唱家演绎作品,经常超出我创作中追求的意境和美感”。

  舞蹈队队长、青年舞蹈家邱辉说:“排演舞剧《铁道游击队》那些日子,只要一踏进排练厅,音乐一起,所有人立刻进入一个纯粹的世界。在团队这杆精神旗帜下,追求艺术上的极致是我们当仁不让的艺术担当和使命追求”。

  总政歌舞团的舞台美术引领风尚,“整个演出形象就是一幅织在时间上的图画”。当他们为艺术注入生命和灵感的时候,自然注入了艺术家的精神。

  海纳百川、人才为本的胸襟

  在中国当代文艺舞台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军旅文艺,素以人才辈出、名家荟萃为主要标识。当总政歌舞团在国家大剧院为时代和人民放歌、欢舞,一支蔚为壮观的优秀人才方阵已列阵出发。

  中国音协主席赵季平这样评价说:“总政歌舞团60年能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强烈的吸引力、独特的艺术魅力,关键在于拥有一套有效的人才吸纳和培育机制”。

  建团初始,总政歌舞团对大合唱的重视,甚至可以上升到建团方针的高度。从大合唱“祖国万岁”的创作,可以看到合唱的演唱风格,始终以军队和国家的气派为指标确立和形成。进入新世纪以后,一向作为该团传统优势的合唱艺术,又有新的传承和发展。2006年,经军委批准,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合唱团。

  几届团党委接力夯基础、抓养成,短短的几年内,年轻的合唱劲旅连续在莫斯科之秋国际合唱比赛等音乐比赛中摘取金奖,把部队专业合唱艺术推向新的高峰。

  60年来,历届团党委强化人才战略工程,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艺术造诣和较强创新能力,在全军领先、全国一流的优秀人才队伍,培养了一大批在全军、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歌唱家、艺术家。

  翻阅总政歌舞团60年的艺术家名册,一个个响亮的名字,让人感叹群星璀璨、人才辈出。文华奖、金钟奖、荷花奖、青歌赛,一大批获奖人才聚集在这里;中国当代舞蹈、音乐、曲艺、舞美,从创作到表演,他们无不占有极重的分量。傅庚辰、孙加保、瞿琮、左青、张继钢、印青、彭丽媛、张千一,从20多年来历任团长的名字中,就能感受到这支文艺劲旅的正大风范和深厚艺术实力。

  总政歌舞团60年的历史,是一部几代人团结拼搏、玉汝于成的奋斗史,是一部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光荣史,是一部成果卓著、屡创辉煌的创业史。

  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中,总政歌舞团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官兵同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