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此之时,我们不能不百感交集,浮想联翩。军事题材文学曾在较长时间内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家文学主体,每有新作品问世便广为传颂、备受推重,那让人感到是何等的风光和满怀的激情。进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十年迷乱岁月中苏醒过来的军事题材文学,更体现为一种创作的自觉,众多的作家们在军事题材领域进行着倾尽心血、才气勃发的戛戛独造,那是怎样一番令人心潮激荡的岁月,那是怎样一支锐意进取的队伍,那是怎样一派佳作迭出的景象。及至世纪之交前后,军事题材创作进入了稳步推进、持续发展的状态,在全国文学的总体格局中,虽不能独领风骚,但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声部,凡有好作品问世,仍具有焦点效应时常被关注、被重视、被解读。
军事文学创作在其题材取向上,始终有着清晰而明确的目标,即或偶尔将视线投向古代的战争生活,表现出某种目光深远、涉猎广泛的特点,但最为聚焦的还是革命战争生活和当代军营生活,在这两种生活方向上着力进行能够凝聚艺术才华、能够代表军事题材创作水准的思想开掘和审美创造。革命战争生活无疑为作家提供了一片最能激发想象力、也最为本源性的沃土,战争生活的残酷与苦难、神奇与辉煌,经过岁月的沉淀与发酵之后,更加具有酒一般的文学香味,吸引作家趴伏其上,呼吸着战争惨烈悲壮的气息,捕捉战争惊心动魄的影像,感受战争为一个民族所熔铸的荣光,并为其深深地着迷、激发与冲动。让作家们不能自持的是,仿佛时代为其提供了某种千载良机,即相对自由宽松的创作氛围,使之得以从战争和历史、人情和人性、艺术和哲理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独辟蹊径、卓有建树的创造,努力登上所梦想的文学高度,令我们对他人的战争题材作品不再只是徒然的倾慕与景仰。而现实军旅生活则是另一种与之齐头并进的创作方向与路径。作为战争生活向和平年代的延伸,其思考的视点有着强烈而鲜明的一致性,和平年代的军事生活别具独特的文学意味,而且这又是为这个时代作家最切身经历与直接感受的。对战争与和平年代的诠释、和平之中对于战争的守望、战争缝隙之间这种最近生活距离的观照,这一切都使作家得以从更为现代与哲学的层面去解析,同样反映着作家的感受力、思考力和创造力,也使当代的军事生活因其空间的意义而同样具有非凡的文学价值。无论是面对战争生活,还是置身和平时代,人们都如呼吸在一种清新自由的空气中,迎来激情与创造的势不可挡的井喷,让中国军事题材文学黄金时代不再只是一个梦想。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当代军事题材创作的思考触角,延伸得可谓至深至远。从写作的动机、文学的旨趣、审美的心理等角度而言,受中国古代军事文学的影响可以说是深入骨髓的,其为当代军事题材创作涂抹上了一层精神与审美的底色。但就其当代性来说,俄苏、欧美等外来的军事题材作品的影响似乎更为显著,借鉴与模仿、消化与吸收则更为直接。处于八面来风、兼容并蓄的时代,作家们尽情地敞开着自己的情怀,积极地、醉心地借鉴与吸纳世界优秀军事题材文学的优长,各种世界流行的方法都想拿来尝试实验一番,其自觉与主动的姿态与精神确实令人感佩。因此军事题材的创作在观念与手法上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即旨在从更深层次上开掘战争的生活内涵,透视当代军人的存在状态,以对强烈的当代精神和美感特征的追求和表达,来提升中国军事题材创作不断达到新的境界。同时,新潮作家们意欲引领风尚、自创流派的渴望和努力,形成了创作上花样翻新、标新立异的生动局面,使军事题材作品呈现的多样性景观,让人看起来颇有眼花缭乱之感。尽管所有关于军事题材创作的念想并没有完全变为现实,而且那种激动人心的时代的身影也已渐渐远去与拉长,然而作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的确布满了坚实而闪亮的足迹,留下了一部部值得说道和珍视的作品。这一切都将作为走向军事题材创作未来意义非凡的起点。
二
繁荣军事题材创作,部队作家自然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又不仅仅是部队作家的事,而是军地作家共同参与和担负的精神旅行与文学攀登。部队作家对于军事题材的守望,既有明确要求也是高度自觉,是这一题材领域攻坚的当仁不让的主力军。地方的一些作家不仅热心此类题材的创作,而且在创作上则表现出更为开放的姿态与观念,不只使创作的阵容显得更为厚实壮观,也使局面看起来更加生动活跃。
从近年创作的实际情形看,每年都有体裁各异、数量可观、吸人眼球的作品问世,续写着军事题材创作时而雄浑、时而低回的铿锵乐章。在全国长篇小说年产数千部的创作盛况之下,以反映战争和军事生活为内容的长篇小说既不占很大的份额,也未形成很大的声势,却也有《坼裂》《碑》《王牌班》《同袍》《全金属青春》《安魂》《遵义!遵义!》《马上天下》《掩不住的阳光》《圣天门口》《我是我的神》《往生》《红药》《长津湖》《咆哮的鸭绿江》《大崩溃》等作品引起较强的反响。这些取材独特、角度新颖、内容厚重、质量上乘的作品,一方面体现了作家们可贵的探索精神和不懈的文学追求,另一方面则证明了对于这一文体意识的自觉和技巧的渐趋纯熟。中短篇小说《海军往事》《邂逅》《老子革命多年》《俄罗斯陆军腰带》《连长的耳朵》《亡灵的歌唱》《代代相传》《天涯明月刀》《军人总要死两次》《最青春》《谁是谁的谁》《长相忆》等,则以立意的独到、感悟的深邃、构思的精巧、文字的精美让人赏心悦目,其中颇有值得称道、颇耐精细解析的佳构,充分反映出作家们对驾驭此类体裁,于写作艺术上的精心与讲究、精湛与娴熟。
军旅一直是诗人放歌的辽阔空域,老中青的诗人们始终在痴情地歌唱着。虽从整体上讲还缺少更多穿透云层的嘹亮之作,但一些作品在部队生活场景的呈现、瞬间内心情绪的捕捉、独特意象诗境的开掘方面,也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诗集《烤蓝》《记住那些地方》及《一路锋芒如血》《水色》《洞天》《香魂金灿灿》《青春独白》《白发红军》《歌唱英雄》《被我们踩在脚下的大地,其实比谁都高》《不能长相厮守的日子》《从大山里飞出的雷霆》等,达到或保持了较高的诗艺水准。散文在选材的角度和性情的抒发上亦有意味隽永、文字练达之作,如《藏地兵书》《沙漠之书》《原木在移动》《世界屋脊之书》《回鹿山》《戎行风景》《草原藏香》《莫提娘》《南沙赋》等,蕴涵着颇为厚重深沉的情感,有感动人心的力量。报告文学既在反映革命历史题材上推出了有分量的作品,如《解放战争》《解放大西南》《解密上甘岭》等,也有对重大事件的再回顾,如《国家命运》《原子弹日记》等,还有对现实重要题材的追踪与透视,如《亲历五月》《神九与天空相约》《守望天山》《震中在人心》《士官杨小平》《在那遥远的亚丁湾》《王跃:“飞”得最远的中国人》《太空中的军礼》《大学生从军报告》等,都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新信息,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今日集合在军事题材旗帜之下的是一支由老少人马组成的队伍。一批成熟的作家和诗人,在作品的思想开掘、写作技巧的纯熟、文字的精美老到等方面,都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依然代表着军队作家的整体实力。一批新锐作家逐渐崭露头角,其在努力突破叙事的窠臼,刻意与时代的风尚保持同步,顽强表现自己的创作个性,增强文学话语的张力,实现有深度的追求等方面,呈现出一种不同的新风貌,可以让人对其未来寄予厚望。评论则呈现出老新结合的喜人局面,除一些知名评论家之外,一批新生代则给军队的批评园地带来了生气与活力,单从人数的角度看虽然不能算多,但其对批评的热爱及批评观念的前沿和话语的锐利,令人颇感欣慰和期待。
当我们盘点收成、秋风快意的时候,又不免有些忧心忡忡,军事题材创作似乎踏上一条既无鲜花也无掌声的征途,正考验着作家寂寞中行进的心志与耐力:一些作家才情枯竭,销声匿迹,从此告别文坛;一些作家面对诱惑,心浮气躁,早已与文学貌合神离,渐行渐远;一些作家则干脆移情影视,并且大红大紫,成为另一行当的重镇。队伍的分流是时之势之必然,可淡然面对而无须大惊小怪。军事题材文学仍有众多的痴情守望者,这个题材领域不断会有活水涌进,永远会是草长莺飞、生机盎然的春天。
三
然而我们必须认清的形势是,整个中国的文学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处在发展进步当中,尽管军事题材的作品不时地跃出平静或奔腾的水面,赢得一些应有的喝彩,但越来越有一种被边缘化的危险。令我们充满信心之处在于,就题材的重要性与文学价值而言,它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将永远占据不应被忽视的独特地位。即使在这样一个文化消费的时代,各种文化样式争奇斗艳竞相发展,呈爆炸式的增长,军事题材的文学创作虽不再容易万众瞩目、大红大紫,甚至有时是那样的落寞,人们甚至对其发展前景抱有某种茫然无着、不知其可的心情,但似乎不必为之过分焦虑,且不说众多作家仍以认真严肃、讲究质量的创作,努力捍卫着自己的尊严;重要的还在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审美意识和尊崇文学的深厚传统的国度,读者其实依然青睐军事题材作品,将其视为不可或缺的阅读取向与心灵渊薮,仍希冀从中寻觅某种其他题材难以寻觅的珍贵精神与审美价值。这些都是中国军事题材创作必将继续发展的福音和动力。
因此我们所需要做的是整合队伍、坚守题材、鼓舞信心、提振士气。我们已经拥有了许多相当优秀的作家,但从我国军事题材创作现状和未来看,无论是名气与成就都还远远不够。我们并不缺少作家,缺少的是众皆服膺的真正的大家名家。这样的作家不是小格局、小家子气的,不是胸不装万里云、手不能举千钧力的,更不是为一些小小的成绩而浅尝辄止、志得意满的;而应具有一种横绝古今、吞吐万有的大气魄和大境界,以石破天惊般的创造来构筑属于中国军事文学的独特景观,以一种令人仰望的高度和成就来展示和证明自己。这实际上需要作家到与战争、与军事相关的历史、现实和人生更深的深处,去认识这个世界,投射自己的内心。或缅想于血雨腥风的战争生活,或专注于沸腾的当代军营。对幽深的历史旧踪,对惨烈的战争图景;对上升中的中国社会,对前进中的中国军队;对面临的复杂国际局势,对日常性的无穷线索等,都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角度,努力获得深切的认知与体验,实现精深的开掘与思索。从或重大或细屑,但同样深邃而意味隽永的生活内容中,发现更多的生活真相和历史真谛,并作出迅速地、有深度地、坚持不懈地反映,通过由无数优秀之作组成的系列,铺筑一条从平淡走向绚烂、让梦想变为现实的路,把一个大国在军事题材领域所应具有的风范与深度真正表现出来。
从目前的创作实际看,保持一种探索性、开拓性的锐气与精神特别重要。对战争历史提不起兴致,对现实生活慵懒畏葸,都将使创作的激情下降,会使我们在前进的路上不是在奋发而是打盹儿,从而导致思想与感觉的钝化与退化。衡量军事题材创作有无前进的动力和后劲,关键在于充填于我们内心的能源有多大,投入这类生活的情感有多重,陷入其中的程度又有多深。我们从心里流出来的东西,应当是汪洋恣肆的喷涌而出,是具有历史与时代担当的沉重与厚实,具有划破时空的巨大冲击力,而不应是左顾右盼的彷徨,不应是小情小调的玩味,不应是强挤出来的呻吟,不应是吟风弄月的自我放逐,不应是苍白得没有血色。同样重要的还有作家风格与个性的充分展示,以及语言文字的长足进步。应努力使军事题材创作能够与整个时代文学同步,甚至起到引领与带动的作用,而不仅仅做文学潮流和时尚的跟风者与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