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届香港书展7月17日至23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期间,王安忆、张大春、王家卫、席慕容等作家、艺术家亮相书展,与读者分享自己的创作和阅读经验。
王安忆畅谈“当文学遇到书”
王安忆以“当文学遇到书”为题,畅谈她对文学出版业受资本和网络影响的看法。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开始写小说的时候,在上海一家杂志社工作,那时还是铅字排版、印刷。我每个月要去印刷厂,每一版都要经过繁复的工序。”谈起书,王安忆先从印刷谈起,“那个时候稿费不高,但只要看到铅字,就没有什么奢求了。”
王安忆认为当年的文学生态很有生机,透过健康的文学批评来推动作家写作,先是由读者反应来决定作家的市场,然后变为印刷量。可是,到了传媒加入市场,印刷量就不再真实。她说:“之前读者还是依靠自己的感觉去认识一本书,然后自己作出评价,再决定会否推介给朋友。媒体一旦进入,跟出版社的营销结合在一起,事情就变得复杂了。”
对于网络文学写作,王安忆谈到:“在以前,一个作家写自己的爱、自己的痛,用作品与读者分享。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既遥远又很近,双方没见过但互相了解,这是一种隐秘的关系。现在有了网络,写作发表变得容易,同时为了点击率,有时候会根据读者的需求修改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对于这样的写作,我就怀疑,作者是否真心热爱文学?”
张大春、王家卫对谈《一代宗师》
导演王家卫和编剧顾问张大春进行了关于“寻找一代宗师”的对谈讲座。讲座从台版电影书《一代宗师》谈起,该书由张大春的夫人叶美瑶主编出版,记述了王家卫和张大春讨论电影剧本的整个过程。书里除了照片、文章和访谈外,还有一些解读。书的第一页就写着“功夫就是时间”,对此,王家卫解释说,“功夫”一词一开始就是说要花的时间,“人做事情要做好还是要花时间的”。
张大春提到,《一代宗师》有个外界忽略的主要命题是关于等待:“我觉得整部电影,不论哪个角色,都是等待。当你用尽了功夫、花尽了时间,可能你对于任何一个期待的理想与目标,都没办法去完成、或得到一个你想要得到的结果时,人生就是漫长的、无止境的,而且没有目的的等待。”对此,王家卫说创作也需要等待,“有时你在想一个故事,你今天没有感觉,你接不下去,可能到某一天你就能接下去。这就是创作的一个过程。”
张大春还讲到正在写作的新书《大唐李白》,该书他打算写100万字。作品将通过小说、传记、野史、考证,以及他对古典诗的议论,重塑唐代这个“虚荣”的年代以及李白的人生。“李白可能是一个被误会更多、被知道得更少的人。唐代就是一个虚荣的时代,名跟利很重要。当历史的灰尘沉淀下来,我们只记得名字。如此,我们会错过李白的故事。”他笑说:“李白来敲门,动机不详,我想一定有冤屈要申。”
席慕蓉讲述草原文化的意义
席慕蓉在书展中作了题为“原乡与我的创作”的演讲。她深情讲述了草原文化对自己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她说:“有些东西不需要用眼睛看,不需要用自己的理智感受,而是身体发肤都有反应,就好像觉得故乡是个空间,是长时间有人等你爱你,但那空间不只在那个空间生存,而是故乡在你身体里面。”她在作品中不断将自己对草原文化的感悟写了出来。
近年草原生态受到不断的破坏,席慕蓉说,是政策干扰了草原的自然循环,本身需要不时移动的牧民,却被铁丝网捆绑在固定的草原上。原本草原需要牧民、草和牲口三者一起才能活下来,现在却被分隔,造成不可挽回的沙漠化现象。
在与读者交流环节,席慕蓉问读者:“你们愿意听我念一首我在30年前写的诗吗?”读者以掌声作答,于是她当场深情朗诵了自己的诗作《一棵花开的树》《出塞曲》。朗诵到“黄河岸阴山旁英雄骑马壮,骑马荣归故乡”时,她当场哽咽落泪。席慕蓉说,“蒙古草原的存在,让我感到很心安。” (欣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