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兴东与张志强合著的电影文学剧本《黄克功案件》已在《中国作家》发表,发表时的名字叫《审判黄克功》。如今这部剧就要投拍了。
年仅26岁的抗大六队大队长黄克功,从江西一路走来,立下屡屡战功,可说是老军人、老革命、老功臣。但他居功自傲、血气方刚,时常用鲁莽和刚勇掩盖内心深处的无知与轻浅。面对进入延安的少女学生们,他开始拿出冲锋陷阵的勇气和果敢放胆追求。这是青春的诉求,也是人性的表达。就在这时,一个叫刘茜的女学生进入了他的视野。他以军人的方式爱上了活泼可爱的她。而她也被他这样一个年轻的“老革命”的光环所吸引。
对于黄克功来说,他爱上了漂亮迷人的姑娘,自然希望在奔赴下一场难料生死的战役前结束这场情感“战斗”,和她结婚,最好还来得及怀一个孩子,传宗接代。可是黄克功强烈的情感倾向遭到了阻碍。刘茜声称要解除合作伙伴关系,要退出这个联合体,拆毁了黄克功用希望搭建起的这座人生理想的宝塔。刘茜的决定,对黄克功来说,无啻于一声惊雷,把他震蒙了。他不知所措,继而十分愤怒。刘茜提出分手后,黄克功愤懑之际,听到小警卫员密报刘茜和别人在一起搂搂抱抱跳舞,于是矛盾激化了,悲剧的发生成为必然。叙事推向了极致。一个花样少女、一个鲜活的生命“凋谢”在黄克功的枪下。
该剧的意义在于,它深刻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文化根源,即黄克功的草莽军人的底色,特权思想的毒害。当时的延安,新政权成立不久,百废待兴。这时发生了因情生恨、枪杀女学生的案件,社会反响极大,怎么处置黄克功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正如毛泽东所说:“这不是审判一个黄克功,是全民、全国,在审判我们延安政权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权?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要带出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剧本把这个矛盾放在了政治文明、社会本位和现实关照中。这个审判是红色政权第一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审判。但对于电影艺术审美来说,谜底提前告之观众,会削弱其艺术感染力。于是,这个叙事过程的情感呈现就显得十分重要。
审判长雷经天,被赋予了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也是剧本中人物塑造最着力的一个,是整个剧作的灵魂人物。作为辖区高等法院代院长,雷经天临危受命,出任黄克功案件的审判长。这就意味着他将全权代表中央政府边区高等法院行政司法权力。此举将雷经天推向两难境地,又一个极致的矛盾体产生了。一方面,面对他的救命恩人黄克功,雷经天内心充满了痛惜;另一方面,他要捍卫边区法律的威严。于是在雷经天这个人物身上上演了“法不容情”的人性大戏。他深知,法律的背后是政党、政府、军队和人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平等的天平上,没有特权的位置。但是,面对黄克功这样一个从江西一路血拼出来的老革命,而且是救过自己一命的老功臣,他将不是战死在沙场上,而是死在他雷经天的一纸宣判下,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他无论如何难下这个狠心。雷经天作为这场风暴的风暴眼,在极力压抑的平静外表下,内心翻腾着惊涛骇浪,其中他咀嚼干姜的细节设置极为成功。这种艺术处理一方面流露出他内心的情感煎熬,一方面以其辛辣的味道起到了警示、提神的精神作用。
作者围绕怎样处置黄克功这个矛盾核心,除了雷经天以外,还剥洋葱般设置了重重矛盾。江西老表集体声援,抗大同仁强烈请赦,学生群情激愤,群众抗议声讨……请求赦免黄克功、让其戴罪立功者有之,请求严惩黄克功、让其偿命者有之。特别是对贺子珍的刻画非常到位。她痛惜江西老表黄克功干出这样的蠢事,对其爱恨交加,但内心的确不忍看他被自己人押上刑场处决。贺子珍几番努力,寄希望于毛泽东表态救下黄克功。与此同时,延安公学集体声讨,来自群众的抗议也十分激烈,要求严惩凶手,为刘茜昭雪。想保黄克功一命的人都期盼着毛泽东的表态。重重压力都汇向一个方向——审判长雷经天。雷经天面对来自外部的重重阻力和来自他内心的矛盾,在情与法的两难境地中倍受煎熬。他实实在在地经受了一场头脑风暴。但是,法不容情,法律的尊严不可亵渎。在这个大前提下,他经过反复斟酌、斗争,集团利益、情感关系、责任恐惧,雷经天一件件重重拿起又轻轻放下。雷经天为黄克功用姜汤搓澡的一场戏将他内心的风暴推向高潮,走向叙事的极致。
在心理转变的艰难过程中,雷经天完成了灵魂的升华。同时,黄克功也表现出灵魂的救赎和忏悔。
读《黄克功案件》,其深刻意义就在于以艺术的手法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极致化的叙事,传达了对特权思想的法律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