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沪深股市双双大跌,沪指最终跌破2000点,收于1963.24点。彼时我正在网上溜达,因并未染指股市所以尚能气定神闲。看着微博上各种“吐槽”,不禁想起自己2004年拿着一笔钱第一次哆哆嗦嗦炒股的经历,那是中国股市由牛市转入熊市的拐点,蒙老天抬爱,我不赚不赔全身而退。说老天抬爱并非有多宿命,而是对股市、经济一无所知,看着别人赚钱、再加上经不起忽悠就“入市”了,全然忘了所有股评栏目里都有的忠告——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几年过去,身边有人赚了,也有人赔了、套牢了。眼见着中国大妈扎堆抢购黄金,大喜过后亏得喘不过气儿来。然后,各大银行遭遇“钱荒”,电视上没完没了地解释央行不出手救市的原因,“克强经济学”被一次次提及,并与“安倍经济”两相比较,高下立现。在一阵阵热闹里,各种声音此起彼伏,许多人都如我一般缺乏判断力,大概因为我们对经济懂得少之又少。这个懂并不是专业意义上的,而是指常识层面的。
恰在此时,我翻开了孙骁骥写的《致穷——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1720年发生在英国伦敦的南海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史上最早的重大金融泡沫事件之一。这本书讲述了那场著名的南海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并由这场风波勾连起了当时尼德兰、英国、法国的政治、历史、经济态势,原原本本地揭示了产生经济泡沫的原因和始末。
《致穷》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看的经济学读物,对我来说,是可以把它当一部小说来读的,有人物、故事、情节,有起承转合、因果逻辑。事情从18世纪的英国针线街开始,这里坐落着英格兰银行和曾经名噪一时的南海公司大楼。彩票和最原始的股票在这里受到追捧,一夜暴富成为咖啡馆里许多人的梦想,一种赌徒心态悄悄生长蔓延,它培育了金融家银行家的冒险精神,却也随之埋下了不正当追逐利润的危机。时世给了梦想家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平台,约翰·劳、罗伯特·哈利、笛福、乔纳森·斯威夫特、达尔林普尔……他们悉数登场,将各自的理念“变现”,金融家与媒体、作家结为联盟,他们给英国谋得了巨额财富。这股财富飓风也刮到了法国、荷兰等欧洲其他国家,直至泡沫越来越多,经济走向崩溃。伟大的牛顿在当时至少赔了100万美金,他说:“我能计算天体的运行,但却计算不了人们的疯狂。”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重温那段著名的经济历史,事件中的一个个人物粉墨登场,事实的脉络结构逐渐清晰,读者也在并不枯燥的阅读中掌握了许多经济常识,并不得不感慨1720年股市大崩盘的故事在3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借鉴和警醒意义。作者以这一金融泡沫为中心,以细致晓畅的笔触,讲述英国南海公司与法国密西西比公司成立、繁荣和崩溃的故事,并对隐藏在股市泡沫背后的国家金融和政治的联手合谋作出了细致分析:南海泡沫表面上是投资者的贪婪和疯狂酿成的灾难,实则是在重商主义思想支配下,政府与企业利用市场的不完善联手推演的经济骗局。从历史上的类似教训中,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今天“克强经济学”等提法的确有着必要性和预见性。
《致穷》的深入浅出让读者欣喜,它的生动有趣让对经济学不感冒的人也有兴致拿来读上几页。与此同时,我又不得不佩服作者扎实的研究,正是在掌握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才可能作出那样灵活自如的表述。从第一章到第十章,本书涉及的引文都注明出处,并伴有注释,单是这份耐心也令人肃然起敬。台湾经济学家赖建诚的观点一部分与我相似,他认为,通俗经济读物的写作并不容易,它需要同时满足三个“ing”,即趣味性(interesting)、娱乐性(entertaining)以及思想上的激发性(provoking)。在读完《致穷》后,我觉得这个“80后”的作者基本实现了将三者融合在一起的目标,他对于“拿什么拯救英国经济”的思考其实是以世界眼光在审视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可喜的是,他对此是有着理性而清醒的认知和思考的,也许他得出的结论未必正确,但却值得我们这些时不常做做发财梦的人好好琢磨琢磨。“只要存在权力与资本的合谋,金融骗局的危险就不会消失,一个‘致富’的市场就很可能为‘致穷’的市场所替代……历史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最好,但却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最坏。避免一个‘致穷’的市场,这应该成为我们今天的底线。”
(《致穷——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孙骁骥著,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