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的马瑞芳,“好玩”的《风情谭》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24日08:21 厚艳芬

  我一直相信,人和人交往需要缘分。认识马瑞芳老师,就是一种缘分。

  那还是1995年,我在《文史知识》编辑部工作。似乎觉得群雄竞争的古典文学研究界有一位不让须眉的巾帼:马瑞芳;而且本能地认为她的文笔应很有女性神采:柔婉、清丽,富韵味,多风情,便不揣冒昧给远在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的马瑞芳写信,请她为刊物的“文学人物画廊”撰文。马瑞芳这一写就是7年。待到2001年夏天,“聊斋人物论”的稿子集结在一起竟达40多篇,于是配上蒲松龄的原文,又辅以出自古代丹青之手的形神毕肖的插图,颇具风情的《神鬼狐妖的世界——聊斋人物论》终于在2002年的金秋十月靓丽登场了。也就是在这7年里,在七载春秋稿件、书信(那时打电话不多,因办公室无法打长途)的往还过程中,我和马瑞芳似乎已经很“熟”了。这就是为什么当2004年冬天马瑞芳坐镇“百家讲坛”来北京录节目时,我虽和她初次见面,却仿佛老友重逢,丝毫显露不出其他年轻编辑常见的那种崇拜、惊讶的表情。

  是呀,我和马瑞芳老师早就“认识”了。她的《煎饼花儿》《祖父》等描写家乡风情人物的名篇,不但我读后感慨万千,就是我父亲——一个不到20岁便只身来到京城打拼的山东人——也深有感触,他经常指着书中马瑞芳的照片对母亲说:“看,多像咱们家的××呀。”父母把素未谋面的大作家当作家里的亲人,并再三叮嘱我:“马老师到北京,一定请她来家吃饺子。”

  马瑞芳就是这么有人缘!从“百家讲坛”“捡”来的弟弟易中天这样评价姐姐:马瑞芳直、爽、好玩,是主讲人中最有人缘的一个,所以才会有以众多坛主为主角的《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的诞生。马瑞芳非常欣赏于丹,曾“吹嘘”小妮子的一张嘴“13亿人通吃”。依我看,马瑞芳写的书才真是“老少咸宜,妇孺皆喜”呢。

  圈里人都知道,马瑞芳靠“乡先贤”蒲留仙起家。她的《蒲松龄评传》于198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后,《聊斋志异创作论》《幽冥人生》《马瑞芳说聊斋》《马瑞芳重校点评〈聊斋志异〉》等多部力作的陆续出版,奠定了她在蒲松龄研究和《聊斋志异》研究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

  就像当年不满足于仅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同时还在创作的园地里辛勤耕耘一样,马瑞芳以《聊斋》研究为起点,又琢磨起了从黛玉进贾府那么大就开始读,一直读到贾母的年龄还放不下的《红楼梦》;并由《红楼梦》,又上溯研究起它的老祖宗《金瓶梅》。

  要知道,红学界大腕云集,金学界亦不乏赫赫名家,要想做出点被两界认可的成绩,谈何容易!马瑞芳是聪明人,她知道怎样把自己最擅长、最独特、最有风采的一面展示给大家。

  “因为我也是写小说的,故我研究小说特别注重细枝末节,喜欢从中挖掘‘微言大义’,每稍有意会,辄喜不自禁。”新近商务印书馆精心制作、隆重推出的《红楼梦风情谭》《金瓶梅风情谭》,便是她“喜不自禁”的“双子书”。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胡适曾经说过:《红楼梦》既然没有主题,为什么还研究?因为“好玩”。那么,“好玩”的原著理应有“好玩”的解读来匹配,才不辜负这一特色。在林林总总、浩如烟海的阐释古代文学经典的著述中,马瑞芳的《风情谭》堪称“好玩”。

  何谓“风情”?按我的理解,此“风情”绝非人们常说的“卖弄风情”之意。“风土人情”吗?是,但概括得还不够全面。我国古代长篇人情小说,《金瓶梅》开其端,《红楼梦》承传薪火达到顶峰。其实,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写世情实则就是写人情。《金瓶梅》描写市井风情最耀眼,《红楼梦》彰显贵族气息最浓厚,两书虽雅俗各异,却同样臻于极致。“风情谭”原本称作“风物谭”,后来被马瑞芳画龙点睛地轻易一字,却是一字千金,妙不可言,直惹得大师兄李希凡惊呼:“天下的好书名又被她占去两个!”

  关注细节,站在当代小说家的角度研究古代小说,研究《红楼梦》以及它所学习的《金瓶梅》如何用一个又一个“好玩”的细节堆起两部世界名著。马瑞芳既睿智又谦虚,正如著名红学家蔡义江指出的:她似乎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低,像个导游,只把《红楼梦》《金瓶梅》中“好玩”有趣的事情讲给你听,把旖旎“好玩”的风光指给你看,而不做过多评价,从读者出发设想问题,答疑解惑,金针度人,却绝不武断地替别人拍板决定看什么、不看什么,只引导你自己去观览胜境。书的语言也很讲究,读起来如秋水般明快清灵,又像夏云一样舒卷自如,貌似平易轻松,实则极有韵味;尤其是大量现代语言、网络语言的巧妙运用,生动活泼、幽默风趣,而且大大缩短了古代经典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距离。

  双栖学术与创作两界的马瑞芳硕果累累、著作等身,可她仍异常看重在百年老店出版的这两部新著,并充满爱意地将两《风情谭》呼作“双子书”——视书如子。“双子书”的装帧设计也别出心裁、精巧清雅,既各具特色又风格统一,好像一对风情万种的姊妹花。

  阎崇年建言,希望马瑞芳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4部古典名著也分别解读,成为古典小说“六风情谭”。其实,这也是马瑞芳的美好设想。“桃花满天红”,这是我第一眼看到《红楼梦风情谭》时脑海里跳出的几个字。衷心祝愿马瑞芳老师的“风情谭”桃花漫天飞舞般地摇曳开来。

  (《红楼梦风情谭》《金瓶梅风情谭》,马瑞芳著,商务印书馆2013年1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