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狱警到《狱警手记》到底有多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24日08:21 李 强

  两个月——这是我从认识鲁奇到手上拿着这本散发着油墨香味的《狱警手记》的距离。那时北京正经历着春寒料峭,哈尔滨的暖气却还没停,这让我们的见面多少有了些暖融融的色彩。坐在许多青年作家中间,个子不高、敦实憨厚的鲁奇并不显眼,只是静静地听大家发言。等到他说话时,平淡的声音中少了些激情,但在他看似波澜不惊的讲述中,我突然被他的故事抓住了耳朵。

  原来,他是一个“蹲了”4年深牢大狱的人!为了进入那座神秘的高墙,连续5年参加公务员考试,做了上千套公务员考试模拟试题,在4次名落孙山之后的2007年,鲁奇以一名狱警的身份,踏上了那块波谲云诡的梦想土地。“罪犯有期,狱警无期”,监狱沉重的大铁门在他背后关上的那一瞬间,他不再是那个已经在儿童文学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而就是一个真真正正、地地道道的普通狱警。那时的他没有想过会在4年后“刑满释放”,但他一定想过,在收获了大量第一手创作素材后,一定会有这本《狱警手记》的诞生。“八年抗战”——这就是从鲁奇想当一名狱警到创作完成《狱警手记》的距离。

  “想写什么必须要来源于生活,生活比写作更重要。”正是鲁奇的这句话,让我在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里期待着这本书的出版。我想要搞清楚的是,一部狱警笔下的小说与真实的监狱生活到底有多远?

  首先吸引我的是鲁奇对于监狱内部环境的细节描写。“从机关楼徒步走向相隔几百米的监区”,“监舍楼内处处张灯结彩”,“走廊右边是一个个罪犯寝室,走廊左边是储物间、厕所等”,“监狱的灯晚上是不灭的”,“禁闭室也就是五六平方米的样子”,“外面的区域是个小厕所,也就是个便池,里面的区域是平地”,“我们两个走的是一个90度三角形的两个边”……如果说一个观察力仔细些的作家,通过一两次的实地参观也能写出这些文字的话,鲁奇却不是刻意地用大段文字去描写监狱“地图”,而是游刃有余地在需要的时候看似不经意地一笔带过,显得从容自然,毫不费力。这正是因为高墙内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脚印,那些“几百米”、“五六平方米”、“90度”、“只隔了一个铁门的距离”都是他用自己的脚步量出来的,对这个工作了4年的环境,他有着深刻到骨子里的熟悉。

  鲁奇对于环境的描写显得过于信手拈来,而他对于犯人生活和劳动的描写与刻画就显得用功颇深了。讲到清点犯人人数时,“每个喊数的犯人都会站起来,像慢镜头回放的多米诺骨牌”。讲犯人间斗殴时,“横肉男挥舞着自己的拳头,猛击自己脸两下,他的鼻子被自己打出了血,他推开门,跑了出去,边跑边喊”。讲犯人在电焊车间劳动时,“机械切割的声音非常尖锐而刺耳,电焊时迸发出的火花转瞬即灭”。讲犯人统计工效时,“他则在一边抽烟,或者和其他犯人吹牛扯淡”。讲犯人会见家属时,“我看到透明隔离带外站了很多人”,“带我来的民警也拿起了监听电话”……小说的故事情节无论多么离奇曲折,但离开了这样一个个真实生动、细致入微的场景描写,也就不可能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具有文学的生命力。

  鲁奇历尽波折转换身份,收获的绝不仅是这样。在这4年里,作家鲁奇已经真正融入到了狱警的生活中,血管里流着的已经是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的血液了,这体现在他的感情和他的心理上。小说中有一个情节,说的是齐枫给马干“五连保”罪犯之一垫付了医疗费,犯人给他跪下后,他们之间的对话和心理活动。当听到犯人想出狱后努力赚钱还给自己时,齐枫怕他出狱后又去偷去抢,于是说,“不用还我了,只要以后别让我在这里再看到你就行。”对犯人感恩戴德的话,他又说,“别废话,该干吗干吗去!”这绝对是活生生的狱警语言。等到犯人走后,“我望着他的背影,心里开始痛骂自己——我后悔了”。我相信,鲁奇一定是若干次地给犯人垫付过医药费的,他一定有过这种囊中羞涩的时刻,他也一定是“后悔”了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身为狱警时下一次的慷慨解囊。这种内心的纠结,成就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民警察的形象,使人物性格更饱满、更生动,也更可信。

  这让我体会到,鲁奇对狱警工作和生活的心灵感受与体验,都是实实在在的。透过小说,我看到一个真实的狱警鲁奇:每天坐着通勤车上班,到单位后换警服,进入监区交接班,值勤、清监、押犯、值夜班,看管罪犯学习、习艺、生活、劳动,解决罪犯生理、心理等问题……到了下班的时候,“我换完衣服,走出监门,望着夕阳的余晖,我的心情就豁然开朗了,那种压抑和压力随着监狱大门关上的那一刻,而随之杳然遁去”。

  当然,从鲁奇到小说主人公齐枫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就是一个艺术再加工的过程,是一个来源于生活之后如何高于生活的过程。齐枫除了要完成鲁奇那枯燥单调、千篇一律的工作之外,还要身手矫健、智勇双全,以血肉之躯经历着一场又一场生死考验,在狱内外与犯罪分子展开生死较量,彰显英雄本色,挥发青春的正能量。

  在鲁奇的笔下,还有着一个个虚构和想象的人物,他们鱼龙混杂、灵异“鬼怪”、魑魅魍魉。随着他们的粉墨登场,恐怖诡异事件不断发生。我被一个接一个的悬疑所吸引,一章章细细读了下去,欲罢不能,直到水落石出,憋在心里的一口气才终于吐出来。在故事发展过程中,鲁奇用了大量的铺垫和伏笔,营造和渲染着惊心动魄的氛围,精心地设置一个又一个悬念,通过大胆的想象,再运用诸如犯罪心理学、刑事侦查学、法医学、解剖学、密码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科学而又严密的逻辑推理,使小说情节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扎实推进,这种推理过程不牵强不造作,因为在那些“灵异”事件背后,有让人信服的科学依据,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

  从狱警到《狱警手记》到底有多远?这个距离应该是真实与虚构的距离。我感觉,如果在悬疑小说和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二者之间画一条直线的话,鲁奇的《狱警手记》应该会更靠近现实主义这一端。

  (《狱警手记》,鲁奇著,重庆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