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太行山麓。绿树丛山,冬暖夏凉。儿时在山脚下的河里掬一捧河水,那种甘甜的滋味至今仍存留在自己的感觉之中,是没有任何一种饮料可比的。当然,这里应该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所在。在我们的小村不远处,有一个地方叫羊头崖,后来成了乡政府所在地。我以为这样的村名是因其地形而得。后来知道,炎帝族崇拜的是羊。那些与羊有关的地方多因此而得名。由此看来,这里也曾是炎帝一族生活的地方。虽然不能断定我们的先祖炎帝也曾在此种五谷、尝百草,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是一个承传了民族渊源和神韵的地方。我读的小学当时叫尹灵芝小学。尹灵芝是远近闻名的女英雄,我们以这样的校名而自豪。而我们学校高年级的女同学,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义务做尹灵芝烈士陵园的讲解员。她们人人都有一本关于尹灵芝事迹的手册,要熟记在心,为前来参观的客人讲解。每年的清明节,小县城不宽的街道两旁,坐满了从各地来的人们。他们都是到烈士陵园参观祭奠的,都是听我们的同学讲解英雄故事的。那是一个敬仰英雄的时代,是一个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播种正义、责任、奉献的时代。于是,我们知道并学习董存瑞、黄继光、雷锋,也知道了刘胡兰、李林。
由于工作的关系,参与了有关刘胡兰的一些作品的创作事宜。而李林,也有人拍了电视剧,演出了舞台剧。不过,相对来说,还是对刘胡兰的事迹更熟悉一些,对李林陌生一些。只知道李林是一个华侨女英雄,曾经在今天的朔州、内蒙古一代战斗,最后壮烈牺牲。她的身世、事迹,包括她的形象都不甚了解。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她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概念”。最近,王宝国的新作《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传》出版了。展卷细读,一个鲜活的人物走到了我们的面前。她,身世悲凉,刚刚出生即被遗弃,由继母收养。曾随养父母侨居印尼,后返国在厦门、杭州、上海、北平求学。1936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年底奔赴太原,参加抗战。1940年,为掩护队伍突围而牺牲。
我以为,一部人物传记如果仅仅是把传主的生平事迹说清楚了,只是完成了相关资料的梳理,达到“真实”的层次,还不能说是好传记,更谈不上什么艺术性。如果把传主写活了、写生动了,才算是进入了人物的内在世界,具有了文学的品格。当然,在塑造人物的同时,揭示了以传主为中心的广阔的社会背景,融入了作者的思考与感受,就使作品具有了思想性,从而也使作品的品格得到了提升。王宝国的这部传记就是真实性、文学性、思想性很好地融为一体的范例。为把握李林的生平以及许多细节,作者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考察、考证。不仅参阅了大量的资料,采访了众多的当事人,而且走访了难以计数的地方,特别是李林学习、战斗过的地方,包括她当年住过的街道、走过的小路、驻扎的村庄和开会的窑洞,以及打仗的地形地貌等等。王宝国写李林,不仅仅是从文字出发,同时也是从历史和细节出发。如果仅仅掌握了相关的资料,我认为只能够写成一部学术性的专著。这当然也是很好的。但是,由于作者进入到历史的细微深处,用自己的心来体验、感悟当时的人、事,就使他的作品具有了鲜活的生命感,能够从大的社会背景之中描绘出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生动的细节,以及人物的性格。
生活中真实的李林是什么样子?王宝国告诉我们,她个子不高,肤色黝黑,脸上有麻子,眼睛细小。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无论如何不能说是漂亮。但是,不论在什么地方,如上海那样的十里洋场,以及晋北的崇山峻岭,李林都是一个中心,一个具有凝聚力、号召力的人物。她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李林具有特立独行的精神。她有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坦荡、自信的力量,不为流俗所动,不向强者示弱。比如,在上海爱国女中读书,她身穿一件直筒长袍,脚蹬一双男式方头皮鞋,用口琴吹着《大路歌》,在“洋气”的上海小姐中昂首阔步地走来走去。战争爆发后,组织上不准女同志北上,她就坚定地、默默地跟在了一群男人们后面,肩负装备,一步不落地行走在队伍中。不仅没有掉队,而且主动开展工作。只要是她认定该做的事情,从不怨悔。李林具有慷慨仗义的品格。她为人豪爽、深明大义、做事大气,把家产充做抗日经费,并常常救济其他同学和战友,直到自己一文不名。她对别人细心周详,关怀备至,亲如一家;对自己则无私无怨,从不讲究。每当战斗来临,她总是冲在最前面,成为激励战士们夺取胜利的一面永远的旗帜。李林具有机智勇敢的作风。在残酷的抗日前线,李林一直从事部队和地方的武装工作。从创建游击支队到培训入伍战士,再到灵活机智、出其不意、屡战屡胜的战斗,她成为晋绥大地上能征善战、声名远扬的抗日英雄。她是敌伪闻之胆寒的“顽皮女太君”,是百姓闻之心喜的女将军,是战士们危急关头的主心骨。不论任务多么艰巨,环境多么险恶,她总是神色镇定,足智多谋,充满信心。她的勇敢和智慧、应变能力,群众动员能力,以及战场的指挥能力堪为出色。李林能文能武,在太原参加训练时,她不怕艰苦,狠练各种战斗技能,骑马飞枪,匍匐腾挪,成为一名军事技能优秀、战斗作风过硬的战士。在敌后残酷的环境中,战斗随时发生。但是,每次战斗都在李林的指挥下取得了胜利。同时,她头脑灵活,知识面广,胸怀天下,口才出色,举笔成文。她的演讲,打动了许多人参与抗日的热情。她创办的报刊发挥了敌后“纸弹”的作用。可谓文武全才、文武兼备。李林具有招人喜欢的品性。她的微笑透露着亲切、自信,使人能够很快地与她亲近起来。她的直爽、坦率、真诚,使人把她当作自己的朋友、亲人。她有数不清的干妈、姐妹,不论走到什么地方,她都能很快与大家打成一片。李林是一种天生的领袖人物。所到之处,很快就成为中心。在学校,她是学生的领袖,积极开展学生运动,以唤醒国人投身抗日。在部队,她是党的象征。战士们见到李林,不管有多少艰难困苦,心里都非常踏实。在地方,她是乡亲们的亲人,是那些饱受战乱的人们的贴心人。所以,她动员了广大的群众,感化了众多的人,激发了被敌人围困的敌后地区的人民抗日必胜的勇气和决心。而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李林人格深处爱国爱民、救国救民,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屈辱历史的坚定信仰。在印尼时,她感受到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屈辱,也因此激发了自己爱国的信念。在著名的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学习,耳濡目染,她因而崇拜仰慕抗金将领袁崇焕、革命先烈秋瑾,并因此而到杭州求学。她喜欢电影《夏伯阳》里的女枪手阿娜、小说《第四十一个》中勇敢的射手马柳特迦。她甚至因为原来的名字“李秀若”不符合自己的性格而改名为与自己敬佩的革命导师列宁“同音”的李林。“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这是李林在上海爱国女中写的作文《读木兰辞有感》中的心声,也成为她人生的誓言。所以,当我们说到李林时,一位腰束武装带,头戴双耳帽,跨马驰骋双手飞枪,迎着炮火,无畏无惧,像箭簇一样射向敌人,又如神灵一般降临人间的精灵就在祖国的大地上成为永恒的图像。
王宝国为我们写出了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值得钦佩又使人感奋的永远的李林,这并不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真实正在远离我们。所有的一切正成为越来越远的“过去”。但是,让我们欣慰的是,在我们的心中总是涌动着对正义、对英雄、对那些曾经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献出生命的人们的敬仰之情,以及呼唤英雄的热切期盼。王宝国正是我们生活中这种敬仰与期盼的代表。实际上,他已经有一本25万字的李林传出版。但是,随着对传主生平资料的掌握,他似乎难以抑制自己的创作激情,又重新结构,重写了这本34万字的传记。这次重写不是简单的资料增补,而是对已有传记的颠覆,是一次怀着对烈士最诚挚的敬仰的再叙述。为此,他进行了尽自己可能的考察。凡是李林生活过的地方,都尽可能的亲赴亲察。凡是可能找到的当事人或者知情者,都通过各种方式联系采访。凡是涉及到当时的人物、事件,包括相关的资料都查阅摘录。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创作融入了自己对英雄的深深的情感。他没有把书写成一种学术性的传记,而是写成了充满个人情感与人物性情的文学性的报告。尽管我并不喜欢他有些地方生涩的文字,但是我尊重他内心深处的那种情怀,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历史,了解一个英雄的共产党人在人生中的抉择。李林已经离开我们70多年了。但是,在作者的笔下,这位已经远去的英雄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身边,走进了我们的内心,使我们从日常的麻木、软弱、世俗中警醒,让我们把他们当作自己人生的镜鉴来拷问自己的灵魂。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能不能在阅读中从他们的身上汲取一些精神的营养,以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灵?我们能不能像他们那样为自己生活的社会、时代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以告慰他们义无反顾的英勇?写作有终结,而阅读则是一个没有完结的过程。让更多的人来读一读那些曾经的岁月,以激励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