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艺批评的力量助推中国梦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24日08:13 刘 亮

  当下,实现中国梦已成为时代最强音。文艺评论刊物该如何秉持优良传统,推出更多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评论栏目和评论文章,彰显学术锐气、在场意识和担当精神,以文艺评论的方式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助推中国梦圆,成为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严肃课题。

  文艺评论刊物首先应该探索办刊道路。坚持中国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看似与办刊物、搞评论风马牛不相及,八竿子打不着。但事实上,这却是一个关涉刊物生存发展的宏大命题。在既定的时空语境下,一个刊物如果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就容易犯导向性、倾向性错误,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最终走上歧途。特别是在文艺思潮波起浪涌、此消彼长,文艺刊物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时代,更需要这种政治觉悟和这份文化清醒。

  任何一种文艺期刊只有代表属于特定时代的先进文化,高扬时代的精神风帆,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具体到当前的文艺评论刊物而言,就是要以自身的办刊道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把牢正确导向,牢记历史责任,增强阵地意识,找准刊物定位,提升刊物品位,探索办刊途径,进一步把文艺评论刊物办成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用文艺评论激浊扬清,引领人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文艺评论刊物应该恪守独立精神。“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不仅是中国传统的人文品格,也是一份严谨的学术刊物应该具有的价值抉择。文艺批评刊物的学术独立性,是构建其社会地位不容松动的支点。因为文艺批评的基本表达方式是判断,面对良莠不齐、取向各异的文艺作品,如果不能坚守学术判断的立场和底线,面对社会文化语境的席卷和裹挟,如果不能有效抵御思想的侵蚀和利益的诱惑,为金钱、权力等外在因素所绑架,使批评变成权威的陪衬、庸俗的跟班和利益的工具,文艺批评也就丧失了高贵的尊严,文艺批评刊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刊物能否彰显独立精神,最终决定于办刊者是否具有面对浮躁和功利,保持淡定从容、卓尔不群的独立姿态。因此,文艺评论刊物的从业者们应该弘扬职业精神,坚定学术操守,面对所谓的专家学者不迷信、不盲从,面对各种利诱纷扰不迷失、不屈从,破除“面子观、圈子观和位子观”,以评论文章的质量,而不是以作者的地位和名气,来决定稿件的取舍去留。正如别林斯基所言,“在这里,重要的是事实,而不是姓氏”。面对世事纷扰,文艺评论刊物的编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批判原则,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执著,以正确的评判标准和价值立场精心遴选稿件,并敢于表达和捍卫自己的立场。总之,文艺评论刊物要努力做到慧眼识金,忠于自己的学术判断,积极阐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有梦想,有希望,有憧憬,从而重树评论刊物难能可贵的主体价值。虽然这种文化守望需要付出和舍弃,但正是因其难能,所以更显可贵。

  文艺评论刊物应该发挥引导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就是要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凝聚圆梦合力,传递中国声音,文艺评论刊物不应该缺席。

  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当下精品力作匮乏、“三俗”现象突出的背后,是科学有效的文艺评论缺位、缺钙乃至失语,文艺评论缺乏针对性,剖析不透,隔靴搔痒,引导乏力。引导文艺创作、提高鉴赏能力、提振评论自信,是文艺评论刊物应有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文艺评论刊物在办刊过程中,应该加强栏目策划和议题设置,引导评论者转变批评文风、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关注文艺热点,直击文艺现场,针砭文艺现象,以客观公正、通俗易懂的文艺评论,主动介入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引导创作者和受众分清优劣、明晰善恶、辨别美丑,提升创作者的责任意识和受众的审美水准,凝聚起崇善求美的舆论正能量,改善文艺产品创作和消费的生态环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