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世界的别样方式——读长篇小说《崩溃》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24日08:12 石华鹏

  仔细想来,你会发现,小说是一种表达世界的奇妙方式。这奇妙表现在:它可以自由地穿越时间和空间,没有谁能束缚它;它可以记录时代,可以反思时代,也可以幻想时代;它可以将我们所见的三维世界变成四维、五维、六维世界;它可以把某个人、某件事变成永恒,成为人类记忆的一部分;它有时是魔术师,有时是审判员,有时是心灵咨询师,有时它还行使上帝的职责……

  让我想到这些,是因为最近读到的一部长篇小说《崩溃》(作家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崩溃》作者张忠富是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作家,他做过记者、编辑、教授、企业管理者,出版过多部长篇小说和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如《绿色的太阳》《陨星》等全景式、大视野的作品,他的长篇小说获过四川首届郭沫若文学奖。

  我以为,《崩溃》是一部思想性与故事性并行、反思与希望并重、饱含作者忧患之思的小说。小说故事设置合理,有悬念,有历史尘封的秘密,具有一定的可读性。1984年,中国社科院负责人、学者庞驼在美国白宫会见了他阔别35年的同乡校友、历史学家、美国的中国文化革命研究会会长史福威教授。庞驼邀请史福威到中国讲学,并参加中国走向21世纪大战略研究。史福威抱着检验中国改革开放的承受力的心理和完善自己“崩溃论”学说的研究,带着助手玛丽博士如约到来。他们从E省一宗具有国际影响的“文革”冤案的重新调查入手,很快发现,他们上下左右有一张无形的网,将他们紧紧包住,密不透风,很难冲破。调查出现了重重危机。围绕着专家组的活动,各方展开了剧烈的冲突,牵动了不少人的神经,烛照出各类人物的灵魂。

  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有吸引力的故事,但作者不是为了讲述而讲述,他是有一定“野心”的,他要探讨的是“文革”成因与未来中国前景之间的关联,用文学评论家唐晓渡的话说,是对“有关中华文明全面转型的必要性及其难度的活标本和强有力的自我阐释”。由此可见,这部小说是企图在思想上有所作为的。小说取名“崩溃”,因为主人公之一的史福威教授是世界著名理论“崩溃论”的提出者,他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治乱史。小至家庭纠纷大至世界战争,都是乱,是崩溃。研究崩溃,具有革命意义”。这部小说便是在梳理“文革”问题与畅谈未来中国大战略问题中往前推进的,这些思想性的议题在小说中有较为全面的论述,让此书成为一部思想性突出的小说。

  同时,透过这部小说,我看到了小说在表达世界时的那种奇妙的方式。比如穿越时间空间时的自由。小说的叙述时间是从1984年开始,而小说中故事发生时间是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我们读者读到小说的时间是2013年,这些时空交错的叙述,以及读者感受到的小说情景和读者身处的时代之间均构成了一种“恍若隔世、身临其境”的阅读景象。比如小说对时代的记录和反思。《崩溃》一方面在记录时代,一方面在反思时代,另一方面也在解析未来,它在寻找一条历史前行的内在轨迹。再比如小说既是简单的,又是复杂的。这部小说对一桩悬案的调查,其结论只有一个,是相对简单的,但它其中所包含的人性、社会的情状又是极端复杂的,这复杂的实质,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三维世界里的多维的世界。

  如此看来,小说表达世界的方式说奇妙也奇妙,说不奇妙也不奇妙,因为只要一部小说有了艺术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就一切都有可能了——奇妙是艺术的倒影。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