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进入中国电视观众视野的舞蹈类综艺节目应该是东方卫视的《舞林大会》,不过在“征婚类”、“音乐选秀类”、“竞猜类”等节目的冲击下,这几年舞蹈类综艺节目并不算火爆。但从去年开始至今,相继有大批舞蹈类综艺节目登上荧屏。据统计,所有已播出、正在播和即将播出的同类节目多达10余档,其中包括江苏卫视的《最炫民族风》,浙江卫视的《舞动好声音》,东方卫视的《舞林争霸》,湖南卫视的《奇舞飞扬》,还有央视一套最近开播的《舞出我人生》,央视体育频道播出的《酷舞先锋CCTV街舞争霸赛》。这些节目是否能给舞者提供一个真正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能否让更多观众接近舞蹈、认识舞蹈、鉴赏舞蹈,成为舞者与观众沟通的桥梁?
笔者对这一类节目最直观的感受,第一是关于节目制作本身的意义。
值得肯定的是这样几个层面:一是借助大众传媒使专业性较强的舞蹈艺术与普通大众得到了沟通,这一点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一个行业要发展,缺失了土壤、缺失了群众基础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中国舞蹈目前的一大问题就是专业资源与群众基础之间的严重断裂。从这个角度来说,运用大众传媒建立这两者之间联系的桥梁是值得鼓励的好事。二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方面,大部分节目都是采取直接购买国外成型成功节目的方式,就这点来说,单纯在技术操作层面是可行的,例如在处理镜头与舞蹈、舞台与电视的关系等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的现成的经验,特别有助于国内相关行业专业技术的提升。但其中的问题是,外来的模式和经验是不能简单全盘照搬的,否则就会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结果。
舞蹈类综艺节目在制作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心态上的急功近利。引进荷兰的《中国好声音》成功了,美国的《舞林争霸》成功了,所以,电视台认为只要将版权和节目制作手册购买过来就一定会成功。他们忽略了舞蹈和音乐是有区别的,中国的现实情况和国外也是有区别的。不认真分析这个艺术门类的特征,不研究中国的现实情况,对节目不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急功近利地简单照搬,最后的结果就是,投入与产出比严重失衡,收视率在这类节目中并未出现预期的飙升效果。
第二是在节目呈现的本体上本末倒置。舞蹈类综艺节目的关键当然是舞蹈。可是这些节目的制作方并没有正确的逻辑思维。他们认为选手的故事、明星导师的加入,甚至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八卦才是重点。在电视娱乐节目的制作中,适当地有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可能是吸引观众的元素,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为一档舞蹈类节目,如果你的舞蹈不能吸引观众,那么节目的意义又何在呢?其实,现在的多个舞蹈类综艺节目只是一个以舞蹈为名义的“秀”,制作方专业知识的缺失,甚至是常识性知识的缺失,编舞设计资源的匮乏都使得这些舞蹈类综艺节目缺乏坚实的内容。
第三是前来参赛选手们的煽情现象。中国舞蹈界缺乏表达的平台、缺乏倾诉的对象,这的确值得业界深刻反思。但是,“舞者”们没有必要都在舞台上夸张地讲故事,说隐私。几期节目下来,观众看到的是大量的自由舞者辛勤寻梦的各种故事,这部分内容确实也曾成为操作节目收视率的“法宝”,但是说句老实话,看多了,会腻;说多了,会假。金星曾在一名舞者诉诸现实不易与梦想脱节的故事之后说:“我希望你能把所有的眼泪化在舞蹈中,不要说出来,不要流出泪,给我跳出来。”这段话正是对舞蹈最大的尊重。在珍贵的比赛时间内,作为舞者,应该充分展现肢体语言与释放激情,用身体这个惟一的道具传递情感,而非用嘴去讲述那些令人唏嘘的现实故事。作为观众,他们早已认清这类节目的噱头和“诟病”,最后能让观众买账的,一定是最好看的舞蹈。
虽然,舞蹈类综艺节目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类节目在目前的中国还算是一个新平台,希望他不要走上“造星”的老套路,更多关注舞蹈的本体。舞蹈想要被人记住,抑或是打造一档真正精彩而叫好的节目,还需要舞者在传递技艺之外,透过作品去表现现实,让舞蹈真正在艺术与现实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真正走进观众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