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写起,一直写到1932年宁都会议作出错误决定,把毛泽东排斥出红军的最高决策层。开头是“腥风血雨”,结尾是一场“悲剧”。这么个写法,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作者这么处理,大约和开掘“寻路”这个主题很有关系。
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开始,中国的先进分子就不断地寻找民族的出路。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随后引起一阵洋务热潮。但实践证明,不改变腐朽的社会制度,光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命运的。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力主改良朝纲,结果六君子上了断头台。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民主主义革命家看到了改良主义不可能有所作为,走的是武装起义的新路。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苦苦寻觅,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要获得民族的解放与振兴,中国不可能走西方列强的资本主义道路,要以俄为师,靠社会主义来救中国。或者说,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先进行民主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重大的认识飞跃。
明确了革命的目标,是否等于已经找到了一条保障革命成功之路呢?认识上的第一次大飞跃是很重要的,没有第一次,就没有第二次。但光有第一次是不够的。怎样才能实现革命胜利的目标?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辛亥革命走的都是城市起义的道路。大革命的失败、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失败、南昌起义以及此后一系列攻打大城市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人不能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推翻旧制度、建立新政权,难道只有城市起义这一条惟一的道路可走?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后,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地区建立红色根据地,并不断得到发展壮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经过艰苦实践和反复思考,终于悟出这样一条道理:中国革命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旷古未有的新思路,是中华民族思想认识上的又一次大飞跃。
《寻路》深入细致地描写了寻找中国革命道路的艰巨性。之所以艰巨,因为,一、这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史上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只有抛弃对外国模式的机械抄袭,只有经过反复探寻、反复碰壁,别的路都走不通了,才能逐步摸索出这样一条可行的新路。毛泽东具有超人的智慧,一贯重视农民运动,但他也不是一投入革命就找到了这条路。他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思考,才逐步得出新的结论。二、即使少数人找到了这条路,要让它为党的领导层所接受,成为全党的共识,还要经过漫长的过程甚至艰苦的斗争。《寻路》写出,在朱毛领导红军闯出革命新路,使中国革命取得可喜转机的同时,以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等为代表的党的几届领导核心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红军攻打大城市,以取得“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他们以共产国际为后台,批判毛泽东等人“右倾”。他们把白区的地下党几乎折腾光了,还要跑到红色根据地瞎指挥,结果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彻底失败,不得不撤离根据地,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起初在党内不占优势,甚至不占合法地位,长期被当作批判和讨伐的对象。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接受真理,不但需要正面教育,反面教训也是必不可少的。经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经历了大挫折、大损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全党才逐步承认毛泽东等同志所探明的革命道路的正确性。不过,这已经是红军北上之后的事情了。
《寻路》主要围绕着三条线索展开剧情:朱毛红军的活动、白区地下党的活动、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势力的围剿与追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但要应对蒋介石的围剿,还要应对上海派来的“钦差大臣”。这些钦差大臣虽然有着良好的愿望,但因为脱离实际,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寻路》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党内斗争,特别是关于革命道路问题的激烈论争。应当说,在表现党内斗争的问题上,它比过去的作品有所深化,有新的开拓。过去有一种意见,认为党内路线斗争都是阶级斗争的反映,都是你死我活不可调和的,要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法去解决。党内路线斗争确实关系到党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但对犯错误和受错误方针影响的人,不能一概而论。“左”倾盲动主义,有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影响,也有认识上的根源。当党还处在幼年时期的时候,当革命的道路还有待于探索的时候,人人都有可能犯错误。大革命失败之后,全国笼罩着白色恐怖,不少意志不坚定者被吓破了胆,纷纷退党了。留下来的绝大多数是好样的。《寻路》描写了党内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有在苏区英勇搏击的战士,有在白区舍生忘死的地下党员,有刚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年轻学子,有像阿张伯这样在白色恐怖中坚决要求入党并默默为党工作的老工人。除了极少数像顾顺章、向忠发这样的叛徒以及王明这样的投机者外,作者都用热忱的笔调对剧中人物以不同程度的赞扬。对于像瞿秋白、李立三这样的错误路线代表人物,作者批判了他们的主观、武断、狂热、盲动,也表现了他们的真诚和坚贞。像周恩来、陈毅、任弼时,是品质高尚的优秀领导人。他们执行过错误路线,也支持过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他们既有主观教条的一面,也有顾全大局、舍生忘死、知错必改的优秀品质。他们既和毛泽东有分歧,又在根本问题上是一致的。这就是理想和信念。所以,他们既能和毛泽东发生激烈争论,又能成为同一战壕里的亲密战友。作者在描写党内矛盾的同时,也满腔热忱地塑造了一系列革命烈士形象:彭湃、罗亦农、恽代英、蔡和森、王尔琢、宛希先、陈乔年、陈铁军、周文雍、郭亮、杨匏安……他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所以,《寻路》是一部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宏伟史诗,也是一部实事求是精神的宏伟赞歌。《寻路》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没有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的实事求是精神,就不可能探寻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作为长篇电视连续剧,《寻路》延续了王朝柱创作的一贯特色:宏大叙事和生动细节的结合,史诗性和文献性的结合。它的最大亮点,我以为就是对“寻路”这样一个重大主题作深入而细致的挖掘与开拓。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有许多新的亮点。譬如毛泽东,宁都会议的时候还不到40岁,他既高瞻远瞩、顾全大局,又有血气方刚、宁折不弯的一面。他敢于不顾情面地批自己的老战友,甚至在意见不合时敢于拂袖而去。这些都是极富个性特征的。蒋介石这个人物,也有新的开掘。他野心勃勃,工于心计,政治权术远胜于军事运筹,不愧为一代枭雄。他和宋美龄的婚姻,看似儿女情长,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内涵。周恩来、朱德、陈毅、彭德怀、陈赓、贺子珍、曾志等人物,也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