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拍《寻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12日08:04 张多福

  当接到《寻路》这部史诗大剧的导演任务后,我就希望把这次拍摄《寻路》的过程,当成一次学习中国革命史的机会,在《寻路》筹备阶段,近半年的时间里,我翻阅了众多历史伟人的传记,调看了多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对近代中国革命史和历史伟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寻路》故事情节错综复杂、人物众多,如何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清晰地把握故事脉络和重大历史事件,如何艺术地再现青年领袖和历史人物,如何能够适应当代观众的欣赏节奏,让观众在心理上接受这部史诗巨作,这是作为导演需要面对的课题,也是我要在拍摄过程中认真把握的要点。

  一

  《寻路》从创作之初就定位在史诗大戏,我们从人物造型和场景的选择上,严格按照大剧的标准去准备。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历史伟人的造型,需要对演员进行多次试妆造型,最终得到史学专家和先辈后人的认可。为适合剧中青年毛泽东、朱德等人物的实际年龄,在演员的选择上除了邀请观众所熟悉的特型演员刘劲饰演周恩来、黄薇饰演邓颖超、马晓伟饰演蒋介石外,《寻路》大胆启用了众多青年演员,如许铂岑、赵凯、罗忆楠等分别饰演毛泽东、朱德、贺子珍等角色。启用青年演员来饰演历史人物,关键要帮助青年演员把握好表演分寸。饰演伟人不只是单单地停留在外部形体动作上的模仿,而是要注重人物内心深层次的刻画。如许铂岑饰演的毛泽东跟以往革命历史题材中的毛泽东有很大不同,有些情节是鲜为人知的,是褪去了领袖光环更多地展现毛泽东平凡人性光辉的一面。例如,毛泽东为领导秋收起义,在前往起义部队途中被敌乡团抓获,毛泽东为了脱身跳下山崖落入池塘中,摆脱敌人的搜捕安全脱身。在毛泽东和中国革命处在最危难的时期,对毛泽东起着重要作用的三位战友,卢德明、王尔琢、黄公略先后牺牲,对毛泽东的打击很大,毛泽东为痛失三位亲密战友吟诗痛哭。这在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从未展现过,这也是观众最想了解、最想看到的伟人毛泽东真实情感的一面。

  再有,要让生活在城市里、享受现代生活的演员首先从外形上像个当年的红军战士,更贴近70年前革命先辈常年行军打仗、风餐露宿的状态,剧组要求青年演员住农家、干农活,深入到革命老区进行生活体验,必须晒太阳,把脸和身体晒黑;减肥,严格控制饮食;加强身体训练;日常生活中要求穿剧服,除去城市脂粉气。让青年演员由表及里、从内到外能真正地像个革命者,从而准确地塑造领袖人物。《寻路》播出后,青年演员饰演的伟人形象让观众耳目一新,一批新的领袖人物形象诞生了。

  二

  《寻路》剧组是个善于“打硬仗”并具有专业水准的制作团队。在江西井冈山革命老区拍摄时,那里的条件非常艰苦,生活上遇到很多问题,但大家都毫无怨言,令我很感动。在紧张艰苦的拍摄阶段,为了保证拍摄效果和艺术质量,剧组上下齐心协力,不计个人得失,牺牲休息时间,任劳任怨。大家都秉承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发扬“寻路”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同心协力誓将《寻路》打造成一部精品力作。

  在拍摄场景的选择上,摄制组沿着当年毛泽东和工农红军走过的中国革命红色之路,赴江西兴国、瑞金和井冈山,以及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福建土楼等历史事件发生地实地取景拍摄,如毛泽东工作、居住过的江西茅坪八角楼、福建土楼、古田会议旧址等,只为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实。

  特别难忘大柏地那场战争戏的拍摄,当我们找到当年打伏击战的大柏地原址时,山上已经长出了很多树,不符合当年打伏击的地形。我们就在周边按照大柏地的原貌,找相似的地形。大柏地战役是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后,第一次主动诱敌深入打的一场漂亮的伏击战,这场战役是摄制组拍摄的重场戏。拍摄时我们采用超强的雕塑造型感、写意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红旗下无数战士用自己的身体护卫红旗,画面被英雄的鲜血染红,此时响起了《国际歌》声。这种表达形式是在追求一种境界,在强化革命先烈们的坚定信仰,为中国革命事业前赴后继,同时又有一种震撼力量在催人奋进。这种雕塑造型带给观众心灵强烈的震憾。

  《寻路》在拍摄格调上着意凸显该剧厚重的历史感。如将上海街道的示威游行、蒋宋婚礼、红军主力部队转战井冈山、朱毛红军会师、大柏地战役、二打长沙火牛阵、红军反围剿誓师大会、攻打彰州城等大场面和战争场面拍出了气势,拍出了油画般的效果,很多场面的调度和镜头运用力求达到电影的震憾效果。

  当我重走当年红军走过的路,包括重访毛泽东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更多的是一种感动。遥想七八十年前,探寻一条革命胜利之路是何等艰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赤手空拳打天下是多么的不易。今天,我们脚穿高档舒适的旅游鞋走在石板上或是柏油路上尚觉磨脚,而当年他们可是穿着草鞋,有的甚至没有鞋穿,只用布条裹着肿胀的双脚,走在碎石尖上,跋山涉水,一天要行军几十里路,先辈们靠的是什么?正是信仰的力量。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为创作者,我们坚信《寻路》传递出的精神力量绝对没有过时,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将《寻路》精神发扬光大、代代传承,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系电视剧《寻路》导演)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