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北京除夕夜,一个人的龙年春节,窗外烟花阵阵炮声隆隆,放下手中的书,思考了一天角色的性格——书卷气、霸气、领袖气质等等,《寻路》编剧王朝柱要求我着重研究的这些方面大有收获,感觉离自己心目中的“毛委员”又近了。
对于毛泽东的分析,“前人之述备矣”,我不想多加赘述,仅列出以下几点:
一、毛泽东在秋收起义之前,对于革命、对于中国是有着成熟看法的,表现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及中共的“五大”和“八七会议”,他对于中国的时局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韬略,蓝图在胸。因此,他不会像一般人那样迷惘,或者抱着某种幻想,亦或对共产国际的盲从。在出场戏中就已经充分地表现出来,还有在“文家市讲演”、“三湾改编”、“决定去井冈山”、“对袁文才的攻心”等。毛泽东对于中国政治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多体现在开会时的发言以及与朱德的对话中,这源于他对中国的认识,对时局的精准预测。对于蒋介石的分析,基本上都判断无误。拍摄毛泽东与朱德谈话时,我努力透露出一种内心的强大与自信,当然,这都隐在严肃、轻松的氛围甚至是嬉笑怒骂之中。
二、此时的毛泽东带有浓厚的书卷气,不像到了延安后经过革命战争的熏陶浸染,战略家的色彩日益浓重,《寻路》中的毛泽东有着“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气质。毛泽东身上的幽默感切不可丢掉,这是反映一个角色多侧面的重要方面。
三、雄才大略的毛泽东气魄、胸襟无与伦比。在“文家市演讲”、“三湾改编”等大演讲中,在讨论如何团结袁文才的一场戏中,“送他们100支枪”,是何等大气磅礴,绝无蝇营狗苟之态。第三次反围剿中,牵着敌人大范围的转移,气吞山河。对于彭德怀执意重回井冈给予充分的理解、忍让,也是一种气魄。我都在努力地把握。
四、静下心来,通过剧本、图片、视频、资料等各种途径,调动想象,尽可能地将自己置身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此情此景”之中,体会人与环境到底是何种关系,当年穷苦人的饮食、衣着、消费、语言方式,进而再揣摩与这群人交流时内心独特的感受。
五、《寻路》中的毛泽东尚未具有长征后的地位,领袖的气质还在逐渐地形成中,人们看到的多是与人争论的毛泽东,而不是说一不二的领袖,且还时时面临被撤职、被拆台的危局。他既是淡定的,又是忐忑的;他既是前瞻的,又是茫然的;他既是坚决的,又是犹豫的。这种经常出现的矛盾状态,不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吗?剧中大量充盈着这位伟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拍摄时我不断体验和感知着他的细微心理变化、他那高尚灵魂的升华,由内而外地完善着他独具魅力的一代伟人形象。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不接戏、不外出,只专心研读与毛泽东有关的书籍,加深了我对青年毛泽东的认知。怀揣着演绎一代伟人的梦想,我开始走进青年毛泽东的世界。
与单纯的“形似”相比,我更希望自己能无限接近人物的灵魂和思想,把青年毛泽东是如何思考、求索,克服前进道路上困难的心路历程外化,呈现给观众。
毛泽东的话题是无穷无尽的。怀着对毛泽东这个角色真挚的爱,我演绎了一个从意气风发的书生,到一个成熟军事战略家的青年毛泽东。在拍摄过程中,从诚惶诚恐到欣然享受,我努力保持着内心的强大,以“我就是”的心态迎接每一天的挑战,戏里戏外都在完成这一巨大的“蜕变”,力求以自己对领袖形象的准确把握和个性化演绎,让这部鸿篇巨制在解读重大历史题材过程中,把观众的视野导入广阔而平实的认知领地,为当代青年人学习历史、了解伟人创造更加贴近的空间。
作为一名塑造开国领袖的演员是幸福的。这里不谈幸运,只言感恩。王朝柱老师不仅给了我一个角色、一部戏,而且给了我一生的“财富”,因此我会倍加珍惜,真诚期待业界专家和观众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