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少数民族诗歌的辉煌成就——评梁庭望的《中国诗歌通史·少数民族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05日07:19 吴 刚(达斡尔族)

  《中国诗歌通史》由先秦卷、汉代卷、魏晋南北朝卷、唐五代卷、宋代卷、辽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现代卷、当代卷、少数民族卷共11卷组成,是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完整的诗歌通史,长达800多万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其中,少数民族卷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梁庭望编撰,全卷共13章90万字。作者写作近10年,以丰富的材料、畅达的文笔,创作出贯通古今的少数民族诗歌史,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诗歌不仅在汉民族文学史当中最富有活力,而且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史中也最为丰富。少数民族诗歌浩如烟海,与汉民族诗歌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诗潮,成为中国文学的核心。综观《中国诗歌通史·少数民族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开创新结构,纵横贯通,全面反映少数民族诗歌辉煌篇章。该书把少数民族诗歌划分为5个阶段:从秦汉到隋是古代诗歌奠基期;从唐到元是古代诗歌发展期;从明到清(1840年以前)是古代诗歌繁荣期;从1840年到清末是近代诗歌转换期;从1919年至今是现当代诗歌形成期。这种诗歌进程与汉民族的不同在于,少数民族诗歌繁荣在明清,而汉民族诗歌繁荣在唐宋,这说明少数民族文化紧随汉族文化不断发展壮大,有自己的演绎轨迹。这种纵向梳理,反映出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史的独特进程。

  该书横向以四大文化板块结构划分各民族诗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至今有55个少数民族,如何在同一时间段把这么多民族的诗歌呈现出来,是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难题。梁庭望以他的智慧和胆识将各民族诗歌按中原、北方、西南、江南四大文化板块划分,显示了一定的研究深度与创新勇气。

  四大文化板块理论是梁庭望经过20余年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成果。他认为,中国各民族按其所居住的地域分为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北方森林草原狩猎游牧文化圈、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和江南稻作文化圈四大板块。四大文化板块的划分方法,梁庭望已在其专著《中华文化板块结构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一书中作了全面的论述,这次在《中国诗歌通史·少数民族卷》中的灵活运用,显现了它的独特魅力。我觉得,这种横向结构既可以用来梳理少数民族的发展,也可以将之运用到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的书写中。

  二是体现多民族诗歌史观,阐述了中国诗歌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事实。中国自古以来由多民族组成,中国历史是多民族融合的历史。在这种历史语境下产生的诗歌,包含着各族人民的共同创造。该书提到,《越人歌》《敕勒歌》《木兰辞》等都是历史上“少数民族”的杰作;大诗人屈原的创作深受南方民族的影响;陶渊明的出身或为溪族,刘禹锡为匈奴人后裔,元稹为鲜卑人后裔;《全金诗》《全元诗》《全金元词》中的作品,多出于金人、蒙古人之手,清代满族人所创作的汉语诗词数量质量都很高。此外,历史上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也用汉语进行诗歌创作。可见,梁庭望的通史写作有一种鲜明的多民族诗歌史观。

  要证明中国诗歌是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就必须论证诗人的民族身份,尤其是那些大诗人的身份。有些不太了解情况的学人,不太接受一些大诗人的少数民族身份,主观地认为少数民族不可能产生这么优秀的诗人,这恰恰是不了解历史、不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表现。由此来看,这本书的政治意义与文化意义非同一般。

  三是总结了少数民族诗歌发展的艺术规律,彰显了少数民族诗歌的特色。为整体把握少数民族诗歌规律,梁庭望总结了少数民族诗歌艺术的10个特色,包括:整体结构多元,内部结构多姿,民族生活浓郁,用语复杂生动,艺术手法多样,艺术风格多姿,吸纳充实自己,宗教多层浸润,诗歌功能扩展,独特传承方式。这种全面概括,有助于增强对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整体认识,对研究少数民族诗歌有着引领的作用。各少数民族诗歌不仅使用着诸多不同语言,其诗歌形式也同样丰富多彩。长诗类包括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宗教经诗、信体长诗、历史长诗、文论长诗和套歌等10个类别。有的一个民族就有几百部、上千部长诗。各少数民族诗歌由于语言不同、语系不同,音律也不同,如藏族的鲁体、年阿体,维吾尔族的阿鲁孜、格则勒,壮侗语族各族的“勒脚体”等。而且,韵律形式繁多,头韵、脚韵、腰脚韵、头尾连环韵、回环韵、复合韵等,有十多种押韵格式。这些艺术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诗歌宝库。

  总之,梁庭望的少数民族诗歌史书写,以宏大的篇幅、伸缩自如的结构框架展开论述,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有些人认为,这种“多民族文学的宏观研究”很难把问题研究透。此话不全对,如果不去做宏观研究,又怎么能让读者整体地认识到中华多民族灿烂的诗歌文化呢?当然,史著在具体论述时,要力求深入,《中国诗歌通史·少数民族卷》把握了这个方向,在全书绪论以及每一章的前言中都深入地研究了诗歌规律,对诗人诗作和民间诗歌进行了具体分析。对于少数民族卷与前面10卷的关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赵敏俐认为:“前10卷以汉民族诗歌为论述的主体,同时描述各历史时期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从而说明汉民族诗歌本身就是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产物。后一卷专论具有鲜明特色的各少数民族诗歌,同时从史的线索描述其发展的过程,说明它们各自在中华民族诗歌板块中的地位以及其与汉民族诗歌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从而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包括中华大家庭56个民族在内的连通古今的‘诗歌通史’。”

  梁庭望对自己这本著作的认识很客观,他说:“现当代部分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作品,因数量很大,只能收入部分诗人佳作。至于数量庞大的民歌、民间长诗、长篇说唱等民间韵文作品,只能稍作介绍。我期望有一部专门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诗歌史,以便比较全面地介绍少数民族浩如烟海的民间韵文力作。”这说明,梁庭望开拓的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研究事业,还有待于更多的学人继续前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