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讲述彝族民间故事——评李骞长诗《彝王传》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05日07:19 张永权

  彝族作家李骞偶尔也写文学评论,但主要写诗歌。他曾在《人民文学》上发表长诗《圣母》,并出版诗集《快意时堂》,抒发了诗人对生他养他的故土和母族的赤子深情,显示了一位彝族诗人率真朴实的情怀。诗人新近出版了长诗《彝王传》,鲜明体现了诗人的创作成就和诗歌风格。

  《彝王传》虽然是根据彝族人民传说中的民族偶像为素材创作的,但经过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后,已经成了一个具有真正诗歌品质和艺术个性的故事。在长诗中,诗人以彝王惊世骇俗的非凡经历和心怀彝人百姓的善良本性入笔,展开诗的联想,讲述了一个壮丽的民间故事。

  长诗写到,因为“六祖分支”,彝族分为6个部落,分别在乌蒙金沙江流域、滇南、滇西、大小凉山、贵州、广西定居下来,在中国大西南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彝族人民幸福、和睦、平安的家园。在这部作品中,李骞以诗人的激情唱响了一曲彝族人民心中理想人物的雄奇颂歌,热情讴歌了彝族人民追求和平自由的理想和勤劳勇敢、团结友爱、富于创造的民族精神。

  长诗成功塑造了彝王的形象。他是一位横空出世、无所不能、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既是勇敢的战神,又是和平的卫士。彝王“生活在战国的天空”,却可以“让敌人在他温暖的河流里/温柔如美丽的女子”。敌人残忍,彝王也不得不更残忍,但是他说:“让你的血为我们化成一支花/抚摸你英雄气味的手,也许能找到一个新的开始”。彝王多年征战的目的,就是希望彝族人民能够获得自由与和平。诗中写道:“假如不是为了自由/战争之后的永恒就失去了真实/上帝最宠爱的战神/就会永远失去真理的光环”。因此,战争结束后,彝王“用血水浇灌空中的每一片丛林”,“播下幸福的种子”,“让那些流浪天涯的人/找到回家的路”。作为彝族诗人的李骞,他的血管里流淌着“彝王”热爱和平的血液,他的基因里凝聚着彝人追求和平之路的主要元素。在《彝王传》中,诗人尽情抒发了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使作品闪烁着穿透历史云雾的诗意光芒。

  但在诗人眼中,彝王不仅是一个神,还是众多彝人中的一员。他心地善良朴实,有着人的七情六欲,也要“一刀一刀地”耕种收割,“粗糙的手上随时随地/走出一个丰收的季节”。李骞非常理解彝族人民的精神需求,也知道他们心目中的理想英雄应该是什么样的形象。他是生命的彝王,有了他才有生命之火永不熄灭的彝人。他是真理的彝王,他把文明的火种播撒在彝人之中,彝人才有了文字、历法、毕摩。他是英雄的彝王,移山填海,撰写天上的十个太阳的历史,把残酷的战争利器化为鲜花玉帛。他是勤劳的彝王,干活的一把好手,年年都把丰收的月琴弹响……

  长诗《彝人传》在艺术表现上也很有亮点。它虽为人物传,但又不是以描写人物的故事来构架诗的空间。它也不是纯粹的抒情诗——离开人物的事迹进行泛泛的抒情,而是把叙事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情与事、理与情水乳交融。

  长诗这样描写彝王的出世:“当天地意识到你将挣扎出母亲躯壳时/至高无上的造物主就预言/……你将化做一树永久的英雄之花”,“那一夜月亮已经西沉/而你作为一颗初升的太阳/正在母体的羊水中冉冉升起/像一匹奔腾在旷野的烈马/向着人类社会飞奔飞奔”。这些诗句把彝王的横空出世写得情意绵绵,诗中的英雄之花、西沉的月亮、初升的太阳、奔腾的烈马等意象既是“事语”,也是“情语”,使长诗更具有诗的审美品位。

  在塑造彝王形象时,诗人采用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魔幻主义等多种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加绚丽多彩。长诗有这样的句子:“彝王来到气势磅礴的大乌蒙/每一朵山花都向着他开放/每一只蝴蝶都向往他宽阔的手掌/每一只鸟都想飞到他头上筑巢/每一个女人都想成为他的新娘/可是年轻的彝王只关心土地/和站立在土地上的庄稼”。彝王关注民生大计,自然会得到大众的拥戴。诗人充分发挥想象,用山花、蝴蝶、飞鸟等意象来反映彝王与臣民的亲密关系。诗歌中魔幻的手法也比比皆是,如“将弓弩变成山河”、“百兽成群结队来祝贺”、“我听见太阳在大地呼吸”、“会说话的长矛”、“挑着一担火红的太阳”、“背着一千个做梦的石头”等句子。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诗行更有张力,也平添了作品无限的情趣。

  另外,长诗在诗艺美学的河流中自由地畅游,时而以口语入诗,时而用陌生化的诗语,使之更有张力。比如,“语言像石头”、“孩子与羊轻轻耳语”、“婴儿如熟透的果实”、“你手里拎着一条河流”等诗行,都富有诗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