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每天都在读文学作品和其他作品,那是工作。不过作家吕纯晖的散文却是在工作之外读的。就放在手边,随时读也随时放。看那封面设计,很散文那种,是放下还会让人不知不觉拿起来再读的书。书名叫《出生地》,很素朴平实。就先把这一篇找出来读。一读就进去了,才知道,让人放不下的是书本身。
《出生地》写老家的一座老房子的故事。老房子是作家的出生地。当年,这里处于金门炮战的前沿,很紧张。有几个战士也住在这里,和她们像一家人一样。几十年下来,母亲还在为没有给复员回北方的战士寄去两块钱而后悔纠结,而作家也在期待着有一天能接到远方的信件,希望那战士还健在,还能记起这座可能快要坍塌的老房子。这种情感看似很淡,却像米酒一样,喝着喝着就醉人了,心里还会有些许怅然。相信每一个读到这篇散文的人心情都会惆怅,感觉都会很美好。好散文总会让人有惆怅诗意的感觉。这篇散文不仅是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入当代散文精品的行列也一点不逊色。
其实,把整部散文集读完我们便会发现,如果说作家心中有一座情感的深湖的话,那么《出生地》就是这座深湖里流淌出来的一条清澈小河,流过我们浮躁的心灵,带来一股清凉的淡雅宁静。我们在功利社会里时间太久了,整个心态都处于紧张和打拼状态,停一停、歇一歇很有必要。这本书,就是让我们的心休息一下的书。准确地说,这是一本作家的一颗沉静的心在感悟品味生活,同时也让我们懂得感悟品味的书。让这条小河在我们的心头流过,我们的心才会平静下来。
作家并不是想把我们引到超凡脱俗的时空里,感受诗意的美妙。恰恰相反,作家希望我们更深入地关注世俗生活。在对普通人生活的感悟品味中发现一种爱和情怀,提升一种如诗的美感。《出租车司机说》可以说是这部散文集中的重要作品之一。作家通过一个出租车司机的故事,写出了普通人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折射出当今的社会现实,反映出作家对现实的思考,表达了作家对普通人民的同情与关爱。如今,同情心会被说成有些廉价,是文化人的虚情假意。不过,吕纯晖显然不是这样。她对生活有真切的感受体验,对人民群众有敬畏之心。当我们读到作家为出租车司机留下电话,等着他有一天会打电话来请她吃饭的细节时,我们就会认识到这是一种本真的尊重的情感,无法用价格来标明。这一笔写得很到位,一下子把许多值得回味的东西全带出来了,也把作家真情带出来了。在《书生被盗记》里,作者对书中小偷的同情确实有些过当,受到警察的嘲笑。其实警察自己也说,对这个他抓过好几次的小偷也恨不起来。从这里,我们能感受到人心中很柔软的本性;在《亲兄弟》里,作家写到做小生意的病人明知亲兄弟们一边来当看护,一边分光他的那些辛苦钱所表现出来的宽容善良心态,对这些看似很生活化的细节的准确捕捉都表明,作家对人民的情感和立场并不限于知识阶层的文化同情,而是与生俱来的情感素质和道德品质。这种情感与《出生地》《出租车司机说》等作品的思想都是一脉相通的。也许作家永远没有忘记自己就是人民,她的情感就是人民的情感,她的作品的艺术之美也正是来自深沉的人民情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出生地》那些写亲情的作品。写这种亲情关系一般人都放得开,有时会放任情感的宣泄。然而,吕纯晖是有意识去控制的。她努力在保持个人情感的真挚性中,通过艺术的表达使个人情感上升到更具普遍人性的层面上,使这种情感更具有人性的价值。一些读者可能会更看好写父亲的《芦苇荡迷踪》。我当然也同意这种意见,但就我个人来说,会对写母亲的《水姜》更有感觉一些。事实上,我是被作品深深打动。这篇散文情景那样单纯,语言那样平实,情调那样素朴,把一个母亲写得那样传神,把亲情写得那样动人。这也是作家看似信手拈来,没有刻意,没有夸饰,却非常有内涵的好作品。
她的作品,写世俗生活的所见所闻、家长里短,却不烦碎闲杂,总能品出点生活的韵味来,让平平淡淡的生活闪烁出光采。她所表达的意思并不刻意求深,细细读来却有说不完的底蕴。一看就知道,她用平常心写作,却在字里行间流淌着并不平常的诗意情怀。能实现这样的艺术表现力,要靠作家的生活积累,靠作家对世态的顿悟,靠作家对散文本性的把握。看得出,作家一定是经过许多生活风浪的,也一定经受过许许多多生活的苦痛艰辛。不过在《出生地》这本散文集里,她显然善于化解内心可能处于冲突中的矛盾,以平和的态度写这些平常的事情,感受着生活的点点滴滴,表达着对生活的暖意爱意。这正是散文本性中的一种特质、一种品质。要把握并保持这种散文的品质,其实非常考验作家的思想艺术功力。只有那些深得生活之魂的作家,才真正能在这样朴实的文字平面上呈现这种淡雅的意境风格。吕纯晖正是这样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