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作家:何妨下“乡”当当兵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28日08:11 马学军

  在19世纪的西方,曾有人以时代的名义宣布小说死了,进入21世纪,仍有人热衷于预言文学之死。类似论调在军旅作家中也常听到,他们说现在官兵已经不再阅读,文学越来越式微,作家越来越落寞。我倒认为,文学过去没有死掉,现在仍然活着,将来也不会消亡,与其作无谓的申辩,倒不如想想怎样让它更好地活。

  汪曾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小说是陪人聊天的艺术”。聊天,其实就是一种倾诉、沟通,而阅读则是倾听、理解。没有聆听,没有交流,自说自话,这样的作品肯定面目可憎,令人生厌。因此,我们说,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作家,他的创作决不只是为了自娱自乐自我满足,“人民性”理应成为“我们时代的美学纲领”(别林斯基)。

  毋庸讳言,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商品时代,文学的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文学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市场的挤压。而一些军旅作家也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渐渐发生“精变”,越来越娴于名利得失的算计:或者沉迷于先锋性地探索,精英化地写作,忽视了军事文学应有的大众化与可读性;或者放弃坚守,心甘情愿被影视公司网罗,委身于剧本创作;或者淡化军旅色彩,醉心于更易出名挂号的地方题材创作。这种追名逐利的选择取向,使军事文学掉进了象牙塔,日益沙龙化、快餐化、浅俗化、同质化。你高蹈半空,拿腔作势,不接地气,既没有灼见,也没有故事,读者自然会疏离你,抛弃你。

  不久前,读到《解放军报》记者傅强一篇关于抗震救灾的故事《猜想狼牙》(《解放军报》2013年5月15日7版),颇为耐人寻味。文章讲述了记者在雅安抗震前线采访的一次经历。武警复员老兵刘传杰得知芦山发生地震,便第一时间赶往震中做志愿者。刘传杰告诉记者,“我最喜欢看军旅小说了”,“喜欢现实军事题材的……扎扎实实打仗那种,贴近军人的生活”,他还向记者推荐了刘猛的小说《狼牙》。还有一个例子。济南军区青年作家王昆,经过对人物原型的深入采访,结合自己当特种兵的经历,写了一部反映国际特种兵生活的小说《终极猎人》,十分畅销,还被某陆院选作陆军特战化课程辅助教材。老实说,这些个案也证明不了什么,但至少说明,好看耐读、贴近生活、格调高昂的军事小说没有变成明日黄花,它在官兵中仍具有人气。

  尴尬的是,倘若给部队推荐一批当代军事文学作品,除了那些有限的被公认的经典佳作之外,我们还能列出多少有说服力有影响力的书目?

  军事文学具有导向、育人、娱乐、记录的作用,它不仅能为强军、铸魂、打赢提供正能量,更能予人以战胜苦难的勇气、积极进取的力量、直抵内心的温暖、面向未来的希望,而这种微妙的、特别的、审美性的体验,这种春风化雨般的启蒙、熏陶、感染,是授课教育、军事训练、行政管理所无法替代的,这也是军事文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如今,再提作家是“灵魂的工程师”肯定会招来“拍砖”,但对军旅作家而言,面对默默奉献乃至流血牺牲的中国军人,面对如火如荼的新军事变革,面对为打胜仗而刻苦训练的部队,军旅作家绝没有理由缺席,而应当也必须主动介入,保持在场,以文学的方式弘扬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反映军营生活的新变化,探寻军人的内心世界,歌颂军旅的阳刚崇高,表达官兵的利益诉求。反之,如果缺乏拥抱生活的热情,对部队敬而远之,不甚了了,或者蜻蜓点水式地浮于表面,漫不经心,缺乏发自内心的审视关怀,忽视当下军人生存的真实性与复杂性,写出来的东西必然与部队身心相悖,苍白无力。

  71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我想,连队、兵站、阵地、边关、哨所……就像是军队的“乡下”,虽然“乡下”很土气,很琐碎,但在那里,却可以使作家触摸军队发展的脉搏,体验基层一线的生活,感受年轻士兵的情怀,找到鲜活的创作素材,发展文学的忠实拥趸。

  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军旅作家,也该下下“乡”,当兵蹲连了——资讯再发达,怎能代替切身体验?经历再丰富,怎能代替生活积累?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