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与期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28日08:06 汪守德

  军事文学作为一种题材领域,在当今虽然不再那么热门,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但始终没有停下自己探索的脚步,陆续创作和推出了一些具有相当质量和影响的作品,时常给人带来一些惊喜。然而,认真客观地分析其真实的现状,又不免使人内心充满忧虑与焦灼。

  如果对存在的问题稍加分析,便可得出这样一些印象。首先是作家历史感的淡化和生命体验的不足,限制了作者写作激情的迸发。现代的生活离战争的硝烟实在是太遥远了,那种民族和个体所经历的生与死、血与火,已经变为冰冷的记忆,生命的体验和感受触碰到的多为相对富足生活的喧嚣。关于战争生活的体验和想象难以有效地转化为创作的冲动,意欲持续出现高质量的、集群式的军事题材作品也就无从谈起。这使我想起海军作家朱秀海,他曾度过许多炮火下惊心动魄的时光,拥有了对于战争的切身经历和对战场的真切感知,于是也就有了《穿越死亡》这样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

  其次是现在的不少军队作家,在经济条件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可谓衣食无忧,风雨不侵,又加之对某些负面消极印象的叹息,不要说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去接地气、通血脉了,甚至对革命历史和军队生活本身都淡然以对,因此对军队建设的发展与变迁,对官兵生活的晴雨与寒暖,也都似乎并不挂在心上。其表现是笔墨基本上无涉当代军营,而痴痴地紧盯生财的来路,即使勉强写出的作品,也感受不到独特的用心、过人的才气和灼热的温度。由此评说其责任感、事业心淡化,对当代军营已形成严重的隔膜,创作已无源头活水也并不为过。

  对于革命战争生活和军事题材作品,认识和评价上越来越存在某种歧见,致使创作者产生了某种犹疑与困惑。对一些军事题材作品思想与文学价值的认识,在隐约之中令人感到某种明显的距离,甚至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虽然对历史与战争问题总要有不超越的开掘与思考,但有些偏激的见解不可能不对军事文学的写作方向和价值取向产生负面作用。这深刻地影响了军事题材作家的历史观与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其观察与思考历史与战争问题的观念与思绪。

  从事军事题材创作的作家的精气神严重不足,则是不容忽视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不少作家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把发展军事题材文学创作视为生命的第一要务,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有人曾戏谑地评价说现在的队伍有点像散黄的鸡蛋,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片面过分,但也确是某种状态和现象的真实写照和描述。一些作家进取心、自信心不足,注意力分散、才华局限,使我们很难看到军事题材文学更为辉煌的未来前景。

  要突破其创作的瓶颈与困境,特别需要解决好真实性的问题。虽然这只是个很基本的问题,而且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由来已久,但对于真实性的问题解决得总不够好,令人对此抱有一种殷切的期待。这些年我们看到一些反映战争生活的作品,如何存中的《太阳最红》、刘醒龙的《圣天门口》、张品成的《红药》、李燕子的《咆哮的鸭绿江》、李亚的《流芳记》、海飞的《向延安》、裴指海的《往生》、黄国荣的《碑》等,在反映战争生活的真实上前进了一大步,使人透过作品看到某些历史的段落与角落的真相,看到历史本身的残酷血腥和令人震撼。这些作品都是在竭力还原局部生活的真实,在一步步接近我们所希望达到的历史本质与文学境界,表现出了可贵的胆识、勇气和智慧。

  真实性虽是创作的最基本要求,对于我国的军事题材而言仍应给予加倍的关注。衡量军事题材文学中的真实性,似乎有这样一些不能不注意的尺度。除了政治与思想的尺度外,我以为能够体现战争的真实性,还应对战争中的写真、人性和心灵等方面更为着力才对,使之成为军事题材作品深厚魅力的坚强支撑。一是对战争残酷性的真实再现。我国所经历的战争生活其本身就是非常残酷的,这让生活在和平之中的人们通过作品清楚真切地了解它们是很有意义的。国外的许多作品正是因为直面了战争的真实,使得作品本身很有力量。战争中震撼性的场景再现是必不可少的,其张力将会使人对其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战争的面目不是只有让人激情洋溢的诗意,更有丰富的历史、人生和哲学的意味。二是战争中真实人性的挖掘与表现,这理应是个打开之后五光十色的魔瓶。如果说在上世纪50年代这个问题还算禁忌的话,80年代后则逐渐成为响亮的声音,今天就更不成问题了。但事实在于,少了某些禁忌之后,在军事题材的创作上关心人性的探索,并没有多么了不起的发现与深化,也并没有看到由这样一个管道切入,洞开令我们倍感惊奇的战争生活与文学的内容。喊口号并不能代替实际的创作实效,我们或许需要在这个问题上具备更深邃、更锐利、更非凡的情怀和眼光。

  对于战争生活中民族心灵的描绘也是创作中存在不足的一个方面。我特别期待从作品中看到在历史的进程中,作为民族个体的真实具体、构造独特、丰富生动的心灵史,并以此所汇合呈现出的整个民族的精神历程。虽然有的作品在这方面有较好的表现,但总体看来还是觉得不那么充分,往往给人虚假、矫饰、浅薄的印象。我们呼唤那些在宏大的历史架构下,或在具体生活场景中,对于民族心灵与个性最为真实、最为无情的解剖与透视的作品,通过对民族性格的刻画、张扬与鞭挞,来反映和证明一个民族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思想深度和审美能力,所达到的精神的与文学的高度。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