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中的潜行者——对“新时期文学起源”的一种探讨》(梁艳著,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出版)的贡献有两点不能忽视:一是详细完整地“还原”了《今天》(1978-1980)杂志的历史面貌,二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人们对新时期文学起源问题的一些认识。而两个方面成绩的取得都完全建立在作者对第一手历史资料的解读之上。
在文学史上有两个《今天》,一个是存在于1978-1980年的民间文学刊物《今天》,一个是1990年在挪威奥斯陆复刊的《今天》。作为这部著作研究对象的《今天》(1978-1980)在新时期文学的起源问题上有独特的意义。就像陈思和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它有自己的一个发展轨迹,自成体系,与这三十年的主流文学史若即若离保持着张力。”但是由于缺少《今天》刊物的完整原始资料,相关的研究一直停留在人云亦云的阶段而无法深入推进。作者的所有结论基本上都建立在对《今天》完整原始资料充分掌握的基础上。为了研究的深入准确,作者不仅掌握了近几年披露的相关文学史料,影印了日本中国文艺研究会1997年整理的《今天》(1978-1980)原件,而且还采访了《今天》的相关作家和诗人,接触到了《今天》杂志的第一手历史资料。我们经常说历史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历史、解释历史,“发现”之所以能够实现,“解释”之所以能够有效,则必须有第一手历史资料作为支撑。相比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当代文学史研究对历史资料的发掘和整理显得相对比较薄弱,很多文学史的“结论”基本上还停留在对文学批评的简单借用上。要想对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对当代文学作家作品有一个更加准确公平的历史定位,就需要依据第一手历史资料“回到”历史现场,“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暗夜中的潜行者》呈现了民间文学刊物《今天》从创刊到停刊的完整历史面貌,包括这个刊物是如何筹办起来的,它的具体内容如何,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它在爬梳考析《今天》所牵涉的复杂人事关系和具体历史细节的基础上,以回到现场、情景再现的方式,为我们重新描画了“文革”后最初几年的文学场景,并在这样的历史场景中从产生背景、编辑发行、文学创作、被迫停刊以及被主流文学逐步接纳等几个方面完整再现了《今天》的历史面貌。
由于当代文学史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历史化”,所以,当代文学史对《今天》的评价基本上还停留在新时期之初文学批评为我们呈现的“结论”上面。《暗夜中的潜行者》通过对《今天》的扎实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我们对新时期文学起源问题的认识。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新时期之初的主流文学批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接纳了《今天》的部分作家作品,但是,这种接纳也有意无意地将《今天》真正的思想艺术追求淹没了,包括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和对思想解放的真诚向往。在进行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时候,如果不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就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梁艳的这部著作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在当代文学史研究中,对历史资料的发掘、整理和文献分析也是应该予以重视的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