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翻译家叶君健在为《“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一书所作的序言中写道:“文学创作的发展离不开评论;但没有文学创作,评论自然也就无的放矢了。两者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说评论指导创作或者指导读者的阅读,那也未免言过其实。有的评论恰恰起了相反的作用,妨碍创作,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还搅起一场混乱”。20多年过去了,在当代文坛日益浮躁,一些作家与文学评论家常常勾肩搭背,构成利益共同体的今天,有的文学评论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充当作家作品的“代言人”,误导读者的现象可说是愈演愈烈。
我们知道,在国外,那些具有独立人格的文学评论家从来就不会轻易去靠近某一个著名作家,与其如胶似漆地黏糊在一起的。他们更加看重的是自己文学评论的学术价值和宝贵的声誉。然而,纵观当今的中国文坛,文学评论家与著名作家形影不离地一起出现在各种场所,为其作品吆喝捧场,早已屡见不鲜。
近年来,文学评论家们对某些著名作家的飙捧,其表达方式几乎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他们只要将“巅峰、经典、超越、突破、新高度、史诗、百科全书、震惊、震撼、吃惊”这样一类大而无当的词语挂在嘴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把一部稀松平常的平庸之作吹捧成为不亚于马尔克斯、福克纳、米兰·昆德拉和格拉斯等世界文学大师的作品。遗憾的是,在一些评论家禁不起世俗诱惑的今天,“红包批评”和哥儿们义气式的友情吹捧,越来越使文学批评屡遭诟病,让评论家们名誉扫地,颜面丧尽。在这样一股恶俗世风的熏染之下,一些评论家已经逐渐蜕变成为了某些著名作家的托儿,无论这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写得有多差,他们都会不遗余力地将其作品吹捧得天花乱坠。诚如作家残雪一针见血所指出:“如果我们的批评家不是像现在这样违背良心地胡说一气,他们早就应当指出文学的水平下降得不成样子了。”
文学评论家并不是作家的产品推销员,只需帮助作家将作品推销给读者。一个优秀的评论家,至少应该懂得对文学的尊重和做人的尊严,而绝不应该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自甘堕落地成为某些著名作家的吹鼓手。在繁荣文学的今天,我们更加渴盼中国的文坛上,能够有像别林斯基和勃兰兑斯这样伟大的文学批评家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