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盏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21日08:09 黄 横

  夜深了,那盏灯,仍然亮着。

  灯下,他必定又在劳作。

  他慈眉善目、身躯魁梧,厚重得那样泰然,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托起那颗长着浓密乌黑秀发的头颅,这是颗睿智的大脑。

  真实总那么美!

  这年纪,头发浓密乌黑,教人羡慕啊。

  父母给的。

  您有遗憾吗?

  有。文革没上大学;政审不合格,没参军;市场经济中没有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工作之后,偷空才能读书、写作。

  若有来生,最乐意干的是哪行?

  文学。

  认识他是邂逅,深知是通过读了《我们应当选择怎样的生活》的文章。流泪读了几遍。后来又读了一些其他的。作者的怜悯心与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深深地感动了我。

  古语曰: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作者生于1945年。敏而好学、博闻强识。是镇反、土改、四清、公私合营、三反五反、反右、文革、拨乱反正、市场经济等重大社会运动(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今年六十有余了,难能可贵的是有相当的“反思、自省”能力。这种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日益难耐:把经历的事情和反思,原原本本记录下来,对自己是个交待,对社会是一种负责。

  中国太需要深刻而准确的反思了。没有深刻的反思,怎会脱胎换骨?没有准确的反省,怎能避免重蹈覆辙的危险?没有深刻而准确的反思,就不会有明确的目标和十足的干劲。

  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强盛,是作者的宏愿。这点决定了其作品的基调:真实、阳光、细腻、理性。编入该书的21篇散文,前20篇偏于事实、情感;最后一篇,偏于理性、思索。至此,作者完成了一个心理轮回,达到了“融情于理、寓理于事”之境界。“事、理、情”通达了,“道、义”自在其中。不敢说篇篇都是佳作,但绝非那种“矫揉粉饰”之文。作者取景于事实,以目击者、参与者或第三人口吻,饱蘸深情,徐徐道来:有的沉重得让人窒息,有的教人拍案叫绝,有的使人哀婉叹息,有的教人信心百倍,有的教人肃然起敬,有的教人冷静、沉思,有的教人快乐、大笑!有的如黄钟大吕,有的如涓涓细流、窃窃私语,有的是马三立的相声。如此文章,多年少见。

  谚曰:人品决定作品。古往今来,凡好作品,必定源于作者之德行、人性与悟性。没有德行,就不会悲天悯人;没有人性,就难以和谐相处;没有悟性,必定流于平庸。正是基于上述“三性”,作者把对众生的关怀、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对错误的反思与批判,含蓄而端庄、深沉而直观、沉重而委婉、淋漓尽致地呈现于读者面前,提供了五十年间底层人生的万花筒,教人身临其境,发人深省。

  能写出如此作品,除了“三性”外,还与作者几十年为官经历有关。曾主政一方,总能身先士卒,宽厚待人,公平处事,体恤百姓。据说,任县长时,把“忠于职守、忠于实践、忠于人民”作为座右铭;恪守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成人之美“三原则”。

  自隋朝科举取士以来,进士出身的官员,恣意纵横于文坛。唐宋八大家是明证。在我看来,唐、宋两朝是中华文明的高峰。文坛的良性发育,开启了唐宋两朝开放、宽容、理性、文明之风貌。

  儒士或问苍天或责大地,或追问灵魂或抨击时弊,或为民请命,或考究或科研,或借景抒情或怀古,无不本着大爱、大道、大德而直抒其怀。个个心怀天下志,极力维护公道。若非受孔孟之道熏陶,焉有如此大雅之风尚?

  元明清三朝,除了黄顾王“三儒”、徐光启外,乏善可陈。“进士累于文牍,平民囿于章回”,放弃了对道德、天理等大境界的追求,成了权势的走卒。

  有人作文一生,有人种地一生,有人做官一生。然而,集“种地、作文、为官”于一身者,不多。孟宪杰以小说笔法创作散文,实在是创新!秉承了韩退之“文以载道,不平则鸣”之创作传统,非心怀慈悲大爱者,孰能?

  作者农民情结之深,实实罕见。字里行间洋溢着仁爱、正气,有唐宋美文之风味,耐读。

  关注农民、贫民、平民等“小人物”,乃作品之又一突出特征。通篇充盈着爱恋与敬意,没有哀怨与消沉;通过人物、事件、情节、心理,展示真、善、美;倡导自强、民主、博爱;赞美劳动诚实、宽容理性、果敢与担当,处处体现“劳工神圣”。作品中的人物,如黄组长、村子、海子、老支书、周老太、二妮子等,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即便是鸟、树、小草、房屋、狗,也都那样富有灵气与人性,耐人寻味。

  时下,假话、套话充斥,能读到美文、听到真言,是福分。

  人啊,真心追求真善美,自然就远离了假丑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