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前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孟宪杰是我所在城市的市长,有德行、有操守,为我所尊重,但彼此间却并无直接往来。7年前,我在中央党校读博士,在课堂上偶然遇到来校学习的他,彼此的接触才多了起来,并被他逐渐引为同调、知己。每有诗文佳作,也往往在写出后发送给我,我每每得先睹之快。孟宪杰的诗,明白如话,有白香山遗韵;他的散文,摇曳多姿,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而为我所深爱。
读他的散文,如听一位长者在口述既往的历史。
孟宪杰乃孟子后裔,于孔孟之道、儒家经典,了然于胸。加之,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各种运动、各种大事,大多亲身经历过,且长期主持一方政务,阅人无数。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他的世事洞明与人情练达,使其本身即成为一部意味深长蕴含丰富的大书。而当他以自己的高度,或以第一人称直抒胸臆,或以他者身份娓娓道来那些与他一同成长起来的社会底层的各色人物的时候,他为我们还原的是一个个微观层面的历史断面。像我这样一个习惯了宏大历史叙事的读书人,在读孟宪杰的文章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文章中的人物、事件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关联起来。至少就我而言,对于他描述的那段历史,我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感知。
在孟宪杰笔下,大人物少有,而小人物多见。这众多的小人物里,有会抚琴的剃头匠、孤苦无依的村子、方正的父亲、慈祥的母亲、有坚定信仰的村支书、退休而没有保障的张大爷,通过这一个个跃然于纸上的小人物,我们了解了人物所处时代的普通百姓的柴米油盐婚丧嫁娶七情六欲日用伦常,了解了种种荒诞不经:如一个乡村的剃头匠会和小众艺术的古琴关联到一起,一个在六七十年代带领群众战天斗地的老支书会在80岁的今天成为为民请命的意见领袖,一个个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在自己的国家里对于属于自己的土地却没有丝毫的谈判权,眼看着土地被玷污、被侵占而只能默默承受。也正是从这些叙述中,我惊奇地发现支撑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的东西,或者说,我发现了我们这个文明历经五千年而从未中断的秘密:无论是村子还是老拐,无论是老支书还是父亲,无论是张大爷还是杏儿,他们在其艰难的生命历程中,遭遇了一连串重大而与自己的运命息息相关的事件,如土改、入社、四清、文革以及改革开放、拆迁,他们的命运沉浮在这一历史的河流中,但他们依旧能过他们日复日、年复年的日子。尽管艰难,却依旧达观;尽管看不到希望,但对于希望却从未绝望。
我不知道对于这样的发现我究竟该是悲是喜。
孟宪杰的叙述,又决然不是价值无涉的。在他的文字中,我能够深刻地体察到他对弱小者的同情,对家国的热爱,以及渗透到骨子里的民胞物与的情怀与深沉的忧患意识。我想,从屈原到李白、杜甫,再到康有为、梁启超,这应该算作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了。但包括孟宪杰在内的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又无疑深陷在这个一以贯之的传统里而不能再拔。时至今日,孟宪杰依旧主持着一个颇具规模的儒商研究会,希望从伦理入手,去消减商人与企业家们的逐利冲动。
我对孟宪杰说,您这样做对有些人一定是有效的,而对另一些人一定是无效的。他知道我在说什么。他淡然一笑,回答我:“我们俩最大的区别在于你追求应该,我追求可能。”
是的,我追求的是应该,而先生追求的是在既有条件下的最优选择。这是我和他在方法论上的最大区别,但目的确是一致。正因为这样,我和他的区别才不妨碍我们成为相知的朋友。
孟宪杰的文笔洗练、质朴、平实,沉郁顿挫处,颇有老杜之风。正是我喜欢的风格。而他文字中所隐含的大悲悯,则时常让我愀然动容,掩卷深思。透过这些文字,你也会发现,在困顿与暗夜中,你、我,和孟宪杰原来一直是并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