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21日08:08 张丽军

  人老思故土,游子思故乡。故乡,是每个游子一生都无法释然的情结。在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体验中,这片土地上的儿女汲取天地之灵气、风土之魂魄,渐渐地转化到血脉风骨中,从此成为不可磨灭的印记。无论走到哪里,家就在那里。寻根,让生命变得更为厚重。《生命里的村庄》作为一部寻根之作,作者在重返故土、回忆过去的同时,用真挚的笔触写下了自己灵魂深处的感悟。借助散文的形式,作者把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表达得真挚动人,催人泪下。

  孟宪杰在《生命里的村庄》这篇散文中写到:“我的根在这里,我是村庄岁月的一部分,每次回家,都是一次寻根之旅与精神回归。我的村庄,生命与灵魂的故乡。”与此同时,真情流露的背后又带有深刻的理性反思,于深情中抨击时弊、追问灵魂,字里行间闪烁着仁爱的光芒,一股浩然正气统摄整部文集,可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自始至终,作者怀着一颗真挚热烈的心,用朴实的语言书写自己生命里的村庄,宛如一曲复调音乐,既饱含深情追忆而又充满理性思索。深情之爱与智性之思彼此包孕、相得益彰,使这部散文集更加深沉和厚重。

  感人至深的真情抒发是这部散文集的显著特征。众所周知,“真”是散文的生命内核。散文家吴伯箫认为:“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实情,这仿佛是散文的传统。”承继这一传统,《生命里的村庄》中的每一篇,作者都会用饱满炽烈的感情,去追忆逝去的似水年华。作者率直诚恳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其中,有对美好过往的深切思念,也有对苦涩历史的沉重慨叹。在《逝去的老屋》《老拐》这两篇散文中,作者饱蘸深情,以超强的叙述能力娓娓道来,犹如在哀婉叹息中拾起悠悠岁月中的片片落叶,读者读后如同身临其境。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是作者创作散文心理历程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作者洗掉粉墨铅华,用最朴素的语言,甚至是故乡的方言写下了一颗游子对故乡的拳拳之心。

  情感表达的理性化,是孟宪杰散文创作得以进一步提炼升华的、富于个性化的审美思维方式。在《生命里的村庄》这部散文集中,我们可以鲜明的感受到作者深刻的“反省、反思”能力,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是极为珍贵的。在这部文集中,强烈的理性反思与批判是一大亮点。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中,作者以自己和亲人的经历,向读者呈现了农村向城市化迈进的过程中遇到的尴尬、疑惑、忧伤与深深的诘问。

  我的家乡,是距省城五十多公里的一个北方小镇。镇子的东西,横卧着的是一脉青山,叫长白山。山上云雾缭绕,飘飘渺渺,给人以神秘的感觉。本地民谚说“东山发云,不用问神”,每每黛色的云,从山上飘下,便一准有场雨落在镇上。从山上流淌下来的溪水,渐渐汇成一条小河,叫秀水河,河水蜿蜒流过,将镇子分成河南、河北。连接河南河北的桥,是采用自山上的青石板砌就的,叫安澜桥,始建于宋代。岁月已经把桥面的青石板,打磨得油光异常。驴车、马车驶过,嗒嗒的清脆声响,在静静的夜里,整个镇子都能听得到。小河在平日里,宛若处子,安静安详。

  每年的雨季,往往会有几次大水,从桥下汹涌而过。而撑着油纸伞,站在桥上看水,便成为小镇一景,叫“安澜观水”。

  这是孟宪杰散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中的开头两段,语言自然质朴,纯粹明净,恰似村庄里潺潺流淌的清澈河水,给人一种温婉宜人的清凉和安宁。显然,这是从作者诗意心灵中流淌出来的澄澈文字。正是这样的小镇、青山、黛云、溪流,使远在城市生活的游子思乡情结,得到了一个结实具体、美妙温馨的落处。然而,这一个安放城市中躁动焦虑心灵的故乡所在,在今天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性的侵袭:一个化工园建立起来了,昔日清澈的小溪浑浊了,青青麦苗抽不出浆来,桃树变黄枯萎了,老人孩子青壮年得癌症的人越来越多了。故乡患上了现代性癌症。而更让作者所痛心的是,身处官场中的自己,竟然无法、也无力阻止这一“癌变”过程。作者反躬自问:官越做越大,故乡也越来越远,“我还是以前的我吗?我是谁?”

  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现代性怪物,不仅侵袭了孟宪杰的故乡,而且在许多优秀作家的笔下同样呈现了现代性之痛,如张炜,如阿来。孟宪杰以一个农民之子的质朴心灵和一个官员的机敏睿智提出了他所发现的独特问题与困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是方向。这个,我懂。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农民逐渐失去土地、流向城市的过程,或者是就地转化为市民的过程。这个,我也懂。但政府何以变成了商人,开始卖地、卖规划”,造成“两极分化严重,环境破坏,干群关系恶化,政府债台高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等,似乎是一堆越垒越高、尚未自燃的干柴。这些,我不懂”,真是“欲说当年好困惑,好困惑”。这种来自于地之子和官员良知的困惑与诘问,显现了一颗对故乡大地和民族未来命运关注的赤子之心。

  在这篇散文的结尾,作者从一己的生活际遇开始思考乡土中国如何进行现代化转型和人类生活模式的问题:“现在,我们吃饱了,真的应该沉静下来,仔细思考符合我们民族心性特征的生活,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一连串的发问,都是心灵的叩问。他启示人们去反思:我们曾经有过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心灵安宁的生存模式,在文明的拐弯处是否需要重新捡拾起来?在加速度的现代性社会文化语境中,我们该如何安放自己的心灵?

  在每一篇散文中,字里行间总会绽放作者仁爱与正义的光芒。作者笔下的小人物特别多,有剃头匠、乡村医生、生产队长、老支书,他们没有显赫的身份地位,没有腰缠万贯的家底。这些不起眼的小人物的出现使得散文变得情意浓浓,再次突显出作者仁爱的人文关怀。作者以感同身受的情怀,去体会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在《老拐》一文中,作者对身有残疾的剃头匠老拐充满敬意,他觉得老拐的理发剃须有着深沉的文化内涵,甚至在刮脸、剃头时都会有一种生命的节奏在里面。这是一种对普通劳动者心心相印的爱恋与敬意。在《为有源头活水来》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宽厚待人、体恤百姓、公平正义的好领导的背影。这种仁爱的情感基调,使得文章富有灵气与人性。

  在如今这样一个充斥着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世界中,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挣扎,很多时候灵魂与身体背道而驰,很多人迷失在物欲丛林中,逐渐成为欲望的奴隶、他人的附庸。我们在一味地往前看,在加速度迅猛发展的同时,是否也要停下来回过头看一看,回想一下我们是否丢掉了最可贵的东西?生命里的村庄,那里的你还在吗?这正是孟宪杰的《生命里的村庄》以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深刻的灵魂追问所要传递的关于生命、故乡、文化和未来的讯息。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