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世界上优秀的民族都十分尊重自己的历史。古往今来,优秀的文艺家也都把国家、民族的历史作为文艺创作获取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创作了大批经典的文艺作品。陈力始终遵循这些创作传统,把艺术触角深深植根于革命历史的红色沃土和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之中,倾力培育与生长着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影视艺术的青苗和参天大树。敬畏历史、尊重生活,就会得到历史与现实的双重馈赠。她在与笔者的多次畅怀中,由衷地表达了自己的两个追求方向:一是倾力于主流电影、主题电影、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二是倾心于艺术电影的创作,凸显自己在文学性、诗性与风格化电影创作上的审美追求。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陈力在上述两个追求日臻成熟阶段上的一次“交汇和融合”。就重大历史题材的电影表达而言,它属于前者,不仅有历史意义,更有当代意义,是当前我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实、鲜活的“好教材”;从电影的艺术结构、台词提炼、演员表演、镜头语言、镜像造型、整体艺术风格呈现来看,又分明是一部精致的艺术电影。影片以党和人民在“天灾人祸”面前何去何从为大背景,截取了1961年5月周恩来总理轻车简从深入河北革命老区武安伯延村实地调查研究的真实史实。领袖心系天下、关心民瘼的宽广情怀,党群的血肉联系,总理的谦恭、敬民、亲民的工作作风,数次向人民道歉的肺腑之言,以及老区人民与党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的高风亮节……都给观众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多个艺术视角的运用,全景式、立体化表现,散点透视,形散神聚,彰显出影片结构的魅力。
影片是以日记体方式按时间顺序结构的,以多个视角展示总理在伯延的四个昼夜是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深入基层、走街入户、访贫问苦,看到农村的实际,洞察百姓的实情,听取村民的真话,获得中央高层最想掌握的第一手情况的。
随行摄影记者,既是勾连全片的叙述者,又是一个主线视角。他伴随在总理身边,形影不离,一边拍照,一边记录,一边思索,一边总结。他还是这部影片影调、故事情节、节奏与风格的操纵者。但导演就站在他的背后,只是通过他的取景、抓拍、定格、强调、旁白,包括音乐置换了导演的一切艺术谋略。且不着编造痕迹,故事自然流出,体现了陈力“无技巧化呈现”的艺术追求。
连弟小姑娘的视角,边走边说“羊咋上得了树呢?”一语双关,既回答了总理的疑问“树上的叶子都光了”,也“戳穿”了老蔫为掩盖真相,欺瞒总理的善意谎言。
郭凤林儿子的视角,从村边大树张望,到急匆匆跑来要亲眼见到总理,到总理与村民一起吃“混合面窝窝头”,喊出“周总理不能吃,不能吃那窝窝头,拉不出屎”,揭开吃大锅饭民众的疾苦真相。
村主任郭凤林的视角,为了显示老区人民与党同心同德,荣辱与共,甘愿忍饥挨饿也不给总理添堵,他指示村干部把自己打扮得“光鲜点”,把平日里爱说“怪话”的“坏分子”关押起来,把吃大锅饭食堂的锅碗瓢盆用从几十里外拉来的清水洗了又洗,还谎称总理最想见到的老支书郭百岁老人过世了。
周总理的视角,加之邓大姐的视角,将上述众多视角中呈现出的一切的一切,看在眼里,想在脑中,记在心上。于是,他们分头深入到连弟奶奶的炕头上拉家常,与不吃大锅饭的五保户促膝谈心,到村邮政所询问邮票信封的销售情况,去看村夜校光脚上课的小汪老师为孩子们补习功课……一桩桩、一件件,让总理心绪凝重,寝食不安。他更加确信百姓的委屈没有向他真实倾吐。
“欢送会”一场戏,将全部的视角聚焦在一起。舞台上表演落子“端花”的村民演员,因饥饿晕倒在地上……“坏分子”胜德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千言万语,用落子腔唱出心曲:“有个事俺想问问你……”不仅引起总理的关注,并博得了总理长时间的掌声。
深挖人物心理,构筑戏剧冲突,是该片取得艺术张力的制胜法宝。由于陈力深入挖掘、巧妙铺陈,准确调动各种叙事元素,从而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构成了该片独特的心理冲突、矛盾线索。老区人民对领袖的爱护、爱戴,革命领袖对国家和人民天大的责任与历史使命所构成的矛盾体,在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发酵”。我们从影片中看到,为了克服困难,毛主席已经许久不吃肉了,党的几大核心领导分头下到农村调查研究,摸第一手情况。可是,伯延村却在以郭凤林为代表的村民的“好心”下,让总理听不到“真心话”。总理只好自己说出“掏心窝子话”:“朱老总从河南乡下,刘少奇同志从湖南老家,邓小平同志从北京顺义县,还有陈云同志从老家青浦县,都分别给在上海乡下调研的毛主席汇报了他们在那里的情况。只有我没办法汇报啊!”正是总理的这番肺腑之言,打开了阻挡在伯延民众心底的闸门。赵二廷斗胆讲出了反对吃大锅饭的真话,以及吃大锅饭的实情与造成的危害。话语朴实而道理深重,总理顺势讲出了此行调研的伟大意义。
陈力此部电影的历史意义在于用历史烛照现实,发掘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在带领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的伟大创举,揭示出“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党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调查研究、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学风的永恒的真理价值。其现实意义,在于用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探索出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制度、体制的自信,预示当下与未来:我们必将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加快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文化繁荣、社会文明的中国梦。